本文摘自《中国文物报》(2015-05-07)作者:崔天兴

近期,在阅读石器研究相关文章时,经常碰到“石器工业”一词。在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期刊数据库以“石器工业”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共出现67条相关记录,普遍分布在旧石器和新石器时代石器研究之中。“石器工业”英文翻译为“lithic industry”。考古背景中的industry的内涵与常识中工业内涵为机械生产颇为不同,因此也常遭到其他相近学科及学者的误解。

最早提及石器工业的是裴文中先生1934年《关于周口店旧石器时代晚期洞穴的初步报告》第二部分提出了“石制品工业”,其内涵包括石制品组合、加工技术等,而骨制品包括骨器和骨片及其加工技术,也被称为“骨角介壳工业”。这些石器、骨器、角器、介壳制品组合及其技术内涵则有机构成了“山顶洞文化”。由此可见,“工业”是指某一类质地器物组合及其加工技术。1948年裴文中《中国史前时期之研究》使用砾石工业和石片工业研究石器,其文中的“工业”内涵仍为石制品组合和加工技术。

1965年周名镇译K·G·奥克莱《石器时代文化》提及“在论述石器时代时,常常应用到两个具有特殊含意的名称——“工业”(Industry)和“文化”(culture)。“文化”一词用来指一个特定为人类社会的生活实践、生产和思想活动产物的总和。我们只能从它的石器等耐久的遗物来了解某一史前社会的文化。显然是属于某个单一的人类集群的任何一套器物被称为“工业”。因此,圣·阿休尔(St.Acheul)发现的手斧代表一种工业;而霍克斯油(Hoxne)发现的为另一工业。两者都代表一种旧石器时代文化,现今称为阿休利文化。旧石器时代的工业主要包括卵石工具、手斧或原始的石片工具、石核工具。奥克莱对工业和文化进行了区分,但对于理解石器工业还是需要进一步的阐释。

黄慰文、祁国琴在《梁山旧石器的初步观察》中直接使用了“石器工业”,包括原料、技术、器物组合等石器生产的过程,含有了部分动态类型学视角观察石器生产。

张森水1987年《旧石器时代考古》提及“石器工业”“观察和分类的工作不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工作阶段,而是相互关连的。要在观察基础上进行分类,在分类后再进行观察。这样才能深入探究原始人类制作石器的水平和加工的程序。”测量与分类是属于两个不同阶段的工作,前者是在后者基础上进行的,而统计则可在完成测量与分类的前提下进行。如果说分类工作是对一遗址或地点的“工业”进行定性分析的话,也就是确定它有哪些类别,那么测量和统计就是定量的工作。定量工作可以判明这一“工业”的主要特点,即分出主次的工作。由此可知,其石器工业的内涵是指一个遗址或地点的石器组合。

张森水1990年《中国北方旧石器工业的区域渐进和文化交流》中在页下注2中第一次明确交待了工业在旧石器考古中的含义,“工业是指时代和性质相近的多个组合的集合体,组合的含义是同一时间阶段的多层文化遗址出土遗物的总体。”张先生举例说明,如“北京猿人工业不仅单指北京猿人石制品组合的特点,而是作为具有以下特点的石制品组合或组的代表,除将提到的四道沟组合外,本文研究区内同期的不同地点的如公王岭、甘肃泾川大岭上和匼河60:54地点等出土石制品均属之。”故其工业的定义基本与考古学文化的内涵等同。但在行文中,工业与组合概念等同起来,“中国北方旧石器时代存在多种工业或组合,有一种工业起主导作用,影响着工业发展,把它叫做主工业。故其区分也有了“文化因素分析“的性质。2002年,张森水《近20年来中国旧石器考古学的进展与思考》沿用的工业内涵仍为考古学文化概念的图式。

1999年,吕遵谔《从巩义和洛南之行谈砾石石器工业》论述了长江北岸附近及长江以南广大地区砾石石器工业特征, 分布面积很广,地点众多 ( 近300 余处), 石制品数量颇丰富 (约两万余件), 类型十分一致 ( 湖南沅水和澧水有些差异, 可能和地方性有关)。其时代从旧石器时代早期到晚期。早期的器型较大, 多在 10厘米以上,从总体来看, 以上地区的石制品应属华南砾石石器传统, 称为南方砾石石器工业。可见其工业的内涵也基本与考古学文化的内涵等同。

王幼平等2013年《李家沟的石器工业》中有“该遗址包含了从旧石器时代晚期一直到新石器时代多个文化阶段的遗存。石器工业在不同文化阶段表现出不同的特点。除了旧石器晚期较早阶段的石片石器组合和旧石器时代晚期之末的细石器组合之外,还在新石器早期文化乃至裴李岗文化阶段的文化遗存中发现数量较多的打制石器。”可见其工业也是意指石质的工具组合。而王幼平在《石器研究——旧石器时代考古方法初探》多处提及石器工业,如以马圈沟、小长梁遗址为代表的最早石片石器工业、砾石工业、石叶工业等,工业均与考古学文化内涵等同。

 

而在新石器时代考古学研究中,如“磨制石器工业”,鉴于以前对石器研究的忽视,很少用石器作为新石器研究的主要对象,更多的是指磨制石器的组合,而非以磨制石器为代表的考古学文化内涵,如贾昌明《论磨制石器工业的资源问题》,可能是一种对既有概念的直接使用。

由此可见,“工业”在旧石器时代考古学背景中,有两个基本内涵(1)单个遗址的石器组合及其加工技术;(2)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分布在一定区域内具有相同物质文化面貌的考古学遗存。

Raymond Williams提及Industry在《文化与社会的关键词》在英文中主要的两种涵义: (i)人类勤勉之特质;(ii)生产或交易的一种或一套机制(institution )。15世纪开始出现在英文中,最接近的法语industrie,最早的词源追溯为拉丁语industria,意为diligilence。—其意为diligence(勤勉)。Industrial这个词在18世纪之前,几近不用。18世纪后才开始使用,直到19世纪中叶成为普遍(或许是从法语引进新义)。将Industry这个词界定为人类的特质而不是一种机制,这种用法虽然持续存在,然而在1840年代之后,笼统说来,已经不是主流,它主要是用在表示高人一等的言词里。

Industry作为“一种或一套机制”的涵义,是从18世纪开始的。lndustry自从被定义为“一种机制”以来,其涵义随着两个衍生词——industrialism(工业主义)与industrial revolution(工业革命)——的出现有很大的改变。在1606年就有人提到“专门提供实用的贸易、管理久识的工业学院(College of Industry )”。但是最普遍用法出现在18世纪的“实业之家” ( House of Industry)。到了1840年代,这种用法变得相当普遍。revolution革命,与inderstriaelle这两个词早期大部分的涵义与“生产技术的改变”有关,亦即是后来“工业革命”的普遍涵义。一直到“工业大革命”时,“生产技术的改变”仍是主要的涵义。revolution的新涵义:&ld
quo;制定新的社会秩序”主要出现在 1830年代。

从19世纪初起,由于industry与有组织的机械生产及一系列的机械发明结合在一起,而具有一个主要涵义,指的是某种类型的生产机制。

在《法汉大辞典》中,Industrie 释义为(1)工业、产业;(2)工业企业,产业部门、工场;(3)(经济文化)事业【产业】;(4)(书面语)职业、谋生活动,常含有贬义,如干犯罪勾当;(5)(古风)行业;(6)技巧、技艺、灵巧、巧妙;(7)(贬义词)本事、手腕、办法、门槛要;(8)(林)业指工业用材;(9)(商法)劳务出资;(10)【考古】石器加工(技术),石器文化。

故我们常见的以机械化生产为内涵的工业是有一种或一套机制延伸出来,如工业革命、工业领袖、国家工业,而考古学中的“工业”是由人类勤勉之特质引申出来,界定为人类之特质,从而具有文化、器物组合的内涵,在考古学中流传下来并作为一个专业术语进行使用。(作者单位:郑州大学历史文化遗产研究保护中心)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