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自《中国文物报》(2015-03-27)作者:
洛阳运河一号古沉船全景
2013年9 月,在河南洛阳偃师市首阳山镇义井村西南、洛河北岸的滩地上,因中州渠南岸垮塌,渠水南流冲出一艘古代沉船,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随即对其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到2014 年12 月为止,共发掘出古代沉船两艘,因其出土地点处于汉唐漕运故道中,故将其分别命名为洛阳运河一号、二号古沉船,并已将其成功搬迁至回洛仓遗址公园。沉船西距隋唐洛阳城12.6 公里左右,距东汉洛阳城郭城东墙300 米左右。以发掘工作为契机,对洛阳盆地内的汉唐漕运水系开展了考古调查与勘探,取得了重要收获。
洛阳运河一号、二号古沉船出土情况
经发掘,两艘古沉船出土层位相同,均出土于第④层黄色淤沙层中,距地表深约5.7~6.3米。其中,洛阳运河一号古沉船形制比较完整,船身呈东西向,头西尾东。船体中部较宽,为3.48米,首尾较窄,宽度分别为1.2和1.48米。船体东西长20.14米,残存最高处1.42米左右,船身最大高度1.08米。船底平整,板材厚0.05米,木板排列分三部分,有两种排列方式,中部为纵向排列,首尾两端为横向对接。船尾底部空间通透,为船舵结构的活动空间,船舵已缺失,但舵钳保存完好,由两根方木组成。壳板为纵向,每侧用3~5列板材组成。壳板上为大擸,纵贯船的首尾两端。船体上两侧原有舷板和舱口围板贯通船体首尾,现仅有部分残存。船体前半部设舷墙板。船内设12道隔板,与首尾封板共将船体分隔为13个空间,从尾至首部依次编号为1~13#舱室,其中 2~3#舱和11~12#、12~13#舱隔板中部开门,相互连通,为非水密隔板,其余9道为水密隔板。
根据运河一号沉船形制,并经碳14初步测定,其时代应为清代。其船体木料种属较杂,有柏木、松木和榆木等,属典型的民间就地取材。船身首部有三条加强梁(龙口梁)增强其结构,并有导缆桩和导缆孔,从结构上看具有一定的拖运功能。船中和船首各设置有一安装桅的附属构件,证明此船有双桅,另外在左舷上发掘出一铁质篙头,证明其动力为风力和人力共用,另外在船的首尾设置生活舱,中部设置货舱,可能具有客货两用的功能。
洛阳运河二号古沉船出土于运河一号古沉船东南,其船体侧翻放置,前半部保存较好,残存有7个船舱,后半部缺失,在船的东、北部散落有船体的木质构件。船体现存残长约10.65米,残高1米左右,结构与一号船基本相同。船体北侧用铁链链接有四抓铁锚。在船体东北2~3米外出土有粗瓷坛、瓷罐、锡壶、铁油灯、木钻、木锛、斧等遗物。从船体的大小、形制和制作工艺来看,二号船也应是由民间制造的用于运送粮食等物品的船只,推测其被洪水冲压而侧翻,时代亦应为清代。
洛阳运河一号、二号古沉船是洛阳地区迄今为止首次发现的古代沉船,其形制较为完整,结构特殊,在内陆黄河漕运水系中是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同时也证明了洛阳汉唐漕运体系的建立,历经千年而不衰,这一水利工程的成功具有高度的科学性。
洛阳汉唐漕运水系调查
以沉船发掘为契机,对洛阳盆地内市区以东的古洛水、汉魏时期的谷水、阳渠部分地段、隋唐时期的漕渠等进行了考古调查。通过此次调查,对洛阳盆地内的主要水系取得了许多全新认识:
调查确认了古洛河走向和位置。自伊滨区佃庄镇西石桥村向东,经孙家岗村南,东经佃庄村南,又东经西大郊北侧。特别是在汉魏洛阳城南侧的古洛河河床,与《洛阳伽蓝记》卷三所载“宣阳门外四里至洛水”相吻合。
明确了汉魏洛阳城城南阳渠及东出的谷水主道为汉魏时期的漕运通道。证据有三:调查首次发现了东汉时期的堰洛通漕遗址;发现了《水经注》所载“谷水又东,左边为池”的水池遗址;由汉魏洛阳城东南角,现洛河河道东至偃师13公里的范围内,其河床水位落差仅为0.6米。
董村附近调查出的一段谷水渠道与以往调查的谷水西端基本可以衔接起来。《水经注》所载的“千金堨”就应在洛阳一中附近,其距离也与文献所载相合。
建春门南至洛河北堤一段城下漕渠长1500米的范围内落差仅4厘米。从渠道的宽度、淤土、落差看,可以确定为汉魏时期漕运的主要通道。从以上可以看出城南阳渠汇集了谷水,又堰洛引入洛水,使水量加大,且地势东西落差较小,两岸土层深厚,是张纯堰洛通漕成功的主要因素。
在白马寺陈屯和枣园村南发现一段较为完整的人工河道。其上口宽180米左右,水面距地表深13米左右,水面宽78米,南岸残存东西长1200米左右,北岸残存700米左右,为直线。其下游河道内发现了一件铅锭,上有印文“潼關義興記”、“祯祥”和“三”字,重24公斤。从印记看,其时代上限为晚唐,下限至元代。铅锭的出土说明此河道为唐宋时期的运河。
发现了更早的人工开挖河道。建春门东出的洛阳沟遗址最早开口在早期人类活动的红褐色粘土上,开凿沟时故意把土堆放在地势较低的南岸,有防范洪水南溢的意图,且堆土上形成商代中晚期文化层堆积,此沟一直沿用至汉魏时期。从地理位置和布局上看此沟的开凿与夏商都城可能有一定关系。
此次洛阳运河一号、二号古沉船的发现和汉唐漕运水系的调查,为深入研究古代洛阳地区自东汉至唐宋时期都邑水系的变迁,研究大运河起始段汉唐时期的漕运河道沿袭关系等,都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史家珍 赵晓军)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