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自《中国文物报》(2015-04-24)作者:李 刚

2013年,福建浦城仙阳镇出土的商代龙窑残留着烟囱。这条商代龙窑长5.27米,烟囱残高1.2米。巧合的是,浦城商代龙窑的长度与1984年浙江上虞发现的商代龙窑几乎相等。遗憾的是,上虞商代龙窑的立面结构已荡然无存,故无从得知烟囱的原貌究竟如何。即便是各地出土的商以后至宋元时期的龙窑,也见不到烟囱的身影,这就导致人们认为古代龙窑利用首尾高差形成的抽力而不设烟囱。上虞出土的长5.1米的商代龙窑,坡度16度,首尾高差1.41米;长5.2米的商代龙窑,坡度8度,首尾高差只有0.72米。城乡居民家中以前广泛使用的烧水、做饭的柴灶尚且都有3米多高的烟囱,商代龙窑若不建烟囱,这么小的首尾高差所产生的抽力,怎能让窑温达到1200℃以烧成器物呢?另一个问题是,后世的龙窑虽不断变长而增大了首尾高差,但假如不设烟囱,不仅窑室后段的坯件无法烧成,就连窑室中段的坯件的成品率也无保障。笔者在2004年发表的《古代龙窑研究》一文中指出,古代龙窑均有烟囱。浦城发现的商代龙窑,进一步证实了这一结论。

欲知龙窑有无烟囱对烧造瓷器的影响,利用现代龙窑来进行实验是十分有效的途径。浙江慈溪的一条焙烧仿古青瓷的现代龙窑,长7米,坡度16度,窑床首尾高差1.93米,烟囱高5米。未作“火膛移位”的烧窑结果是:窑室前段的器物属于正烧,烧成温度为1240℃左右,胎釉结合牢固,釉呈青绿色;窑室中段的器物属于生烧,烧窑时测得的温度为1100℃左右。这说明了两点:长7米、具有5米高烟囱的龙窑,单用窑头的火膛焙烧,只能烧成窑室前段的瓷器;窑室中段及后段的坯件,如果不在窑室侧墙上开投柴孔进行“火膛移位”,是无法烧成的。据此可知,器物烧成温度达1200℃的商代龙窑已掌握了“火膛移位”技术,而窑尾设有烟囱则是不言而喻的。

商周以后的龙窑,因装烧量的增多而加长,首尾高差也相应变大。浙江龙泉的一条宋代龙窑,斜坡长62.6米,水平长58.6米,首尾高差22.02米,如此大的高差,在烧窑时可产生很强的抽力,这就是人们认为古代龙窑可以省去烟囱的理由。但是这里存在三个问题:窑室加长的同时,内壁和坯件、窑具等对火焰造成的阻力亦同时增加,故首尾高差形成的抽力并没有想像的那么大;建于斜坡的龙窑的抽力与建于平地的作“火膛移位”的窑炉正好相反——前者的高差从头至尾逐渐变小,抽力随之减弱;后者的高差是固定的,抽力从头至尾因阻力变小而不断增强;从古代龙窑的发掘情况看,窑室的末尾仍为瓷器的烧成段,也就是说,窑室后段的焙烧温度不比窑室中段、前段低,这就要求窑尾燃烧点的单位时间内的供氧量与前面等同,唯有窑尾设置烟囱才能保证这一点。古代龙窑的烟囱之所以难以保存下来,与自然和人为的双重破坏有关。砌筑烟囱均用黏土质地的材料,火焰从排烟孔进入烟囱后,温度自下而上迅速降低,最高的也只相当于普通砖瓦的烧成温度,即850℃~950℃,故烟囱内壁的烧结度较低,牢固度不高。龙窑废弃后,高耸的烟囱因失去了维护,易在长年的风吹雨打中坍毁。笔者在考察上虞小仙坛东汉窑址时,曾发现不远处的六朝砖室墓的券顶砖缝中填塞东汉青瓷残片进行加固的现象。将窑址的瓷片砌入房屋墙壁以及用匣钵建山坡挡土墙等情况,在龙泉等地的古窑址附近都可见到。由此可以认为,包括砖块、匣钵在内的古窑址废弃物被人们移作他用,是烟囱、窑室被毁和残块很少留在原处的主要原因。

实际上,对古代龙窑进行仔细观察,是不难找到烟囱存在的迹象的。以龙泉大窑枫洞岩明代龙窑为例,该窑长29.6米,坡度13度,窑床的首尾高差6.66米,尾部挡火墙宽2.4米,残高1.52米,底部有8个排烟孔,“排烟室”的宽度与挡火墙相等,纵长0.2~0.3米,后壁残高1.7米,地表砖砌部分呈长方形,在靠近挡火墙的窑床上遗留着直径70厘米的用于装烧大型器物的匣钵,两侧窑壁上有7个投柴孔,说明窑室尾部不仅焙烧大件青瓷,而且对烧成温度的要求与窑室其他各段一样高。这就存在一个关键问题:紧贴窑底的排烟孔比投柴孔低得多,而现存的“排烟室”的口沿只略高于投柴孔,要强制排烟、防止火焰从投柴孔逸出都很困难,更谈不上形成强大的抽力以确保坯件在1280℃左右的高温中烧成了。所以,“排烟室”的原有高度当不低于5米。江苏宜兴有一条保存完好的明代龙窑,以烧紫砂和高温釉陶为主,长43.4米,坡度约16度,窑床宽2.3米,首尾高差12米左右,烟囱的宽度与窑室相同,纵长为宽度的一半,平面呈长方形,高5米余,它是枫洞岩龙窑曾有相似烟囱的极有力的证据。

龙泉、宜兴明代龙窑的长方形烟囱,起源是很早的。上虞帐子山东汉龙窑尾部的宽2米左右、纵长0.66~0.7米的长方形结构,就是这种烟囱的基础。杭州南宋郊坛下官窑的龙窑以及浙江云和元代的龙窑,长方形烟囱的痕迹均明晰可辨。与圆形烟囱相比,长方形烟囱砌筑较为简便,维修也容易,并且可据排烟量的多少而随意设定纵长的尺寸。这也是一些焙烧陶瓷器和砖瓦的现代龙窑依旧砌筑长方形烟囱的原因所在。

浦城残存烟囱的商代龙窑被发现之前,人们看见的出土古代龙窑都没有烟囱,于是在古代龙窑尾部结构的认识方面出现了误区。有人不光认为龙窑只在“最高的一端开排烟口”,还把馒头窑的烟囱称为“夹墙竖烟道”。也有人认为浙江萧山的战国龙窑,“窑室后面设置烟囱”;上虞的东汉龙窑尾部有“出灰坑”,三国龙窑“由燃烧室、窑床和烟囱三部分组成”,西晋龙窑尾部设“出烟坑”。另如“排烟坑”“排烟室”等名称,皆属此类。“坑”实为烟囱的底部,“室”乃错误的说法。《诗经·小雅·斯干》云:“筑室百堵,西南其户。”从古迄今,“室”一直是指房屋。长期以来,人们普遍将窑炉及各类灶的排烟结构统称为烟囱,这是有据可依的。“囱”为“窗”的本字。《玉篇》把“囱”释为“通孔”和“灶突”。“通孔”保留着本义,“灶突”则是引申义。《韩非子·喻老》说:“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烟”本作“熛”。这句话的意思为:“宏大的房屋,因烟囱缝隙里窜出的火焰而烧毁。”在《说文解字》中,“窑”指的是“烧瓦窑灶”,即焙烧陶器的窑炉。既然“窑”和“灶”为同义联绵字,那么,用“灶突”——灶的烟囱来称呼窑的烟囱,无疑是贴切的、正确的。

就科学而言,龙窑由功能所决定,尾部必定具有维持抽力的排烟结构。很显然,无论龙窑尾部的排烟结构是什么形状、什么高度,它都属于烟囱的概念。(作者单位:浙江省博物馆)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