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自《中国文物报》(2015-03-13)作者:王丽敏 张建锁 杨敬好

 

2014年4月,曲阳县文物保管所征集到唐乾符四年(877)张少荣墓志一合,出自定窑遗址东南方灌城(古时沿河道通定窑遗址,距离约5公里)附近。志盖白石质,长52厘米、宽48厘米、厚8厘米,四边略斜削,中间分三行,阴刻篆书“大唐南阳郡故张府君墓志铭”,因石质疏松,风化严重,字已模糊。志亦为白石,尺寸与盖相同,阴刻行楷书,志文22行,满行21字,共381字,大部分字迹清晰,录文如下:

故正虞侯兼知冶将南阳张府君墓志序府君讳少荣,南阳郡人氏,分枝派源,零落多地。其先考讳希谈,天錫端谨,幼事戎旃,补充瓷窑冶百人将。去大和四年二月廿二日,倾背附葬於新乐县仁德乡孔村南先之宅兆。先夫人郝氏,琳琅远裔,清切古风,早归乎双柩;府君性简而廉,处务皆干至。咸通十二年遘疾,弃养於冶西馆弟,□□玄堂,享年六十七。夫人孙氏,乐安之苗,贞顺居心,松竹何异,不意身孀,荼毒终日;育嗣子三人,长曰全兴,衔恤茹蔬,□给长幼。奈何咸通十四年六月偶乖热疾,至十三日终於先之盧舍。仲曰全亮,艺闲健笔,道合群情,补充将虞侯兼务冶课。季曰全应,部署庄田,上下衣食长新。妇崔氏、次亦崔氏、次曰安氏,并良门宿眷,不犯尊颜;嫡孙陈十、次十一、次十二、次黑子、次五郎。孙女大酎、次小酎、次四娘子、六娘子、九姑。乌呼几何!眷戚永别。幽魂恸哭,□山远随。丹兆於觀(今为“灌”)城西,邻买地封垄。感徹灵祗,永保安泰。铭曰:嗟呼大监,勉尔穷泉。冯怦闲厩,人悲逝川。孤孀兮飒□白首,将星兮落下青天。歌薤露兮归垄,向衣台兮永年。乾符四年十月十二日,仲息全亮等建。

本世纪初在定窑遗址发现了唐永贞元年(805)《唐恒岳故禅师影堂纪德之碑》(以下简称《影堂碑》)后,撰写了《唐定窑瓷生产规模佐证》一文,因资料的局限,只对唐代定窑的规模进行了简述。张少荣墓志与《影堂碑》和五代、宋、金有关历史记载一起构成了介绍定窑情况的完整时间链。现就张少荣墓志(以下简称《墓志》)和《影堂碑》的有关内容,撰文浅析唐中后期定窑管理及对之后发展的影响,以就正于方家。

唐中后期义武军对定窑的管理

安史之乱后,唐德宗于建中三年(782)划出易、定、沧三州置义武军(驻定州),一直到后唐天成四年(929)契丹入掠定州的150年间,曲阳为其属地。义武军节度使属下除了原来的一套佐僚外,还有一个人才济济的幕府,地方事权尽总于其手。中唐以后,这些人实际上是控制州县的实权派。

义武军设置后,派遣了官员对定窑进行管理,这些人员分属三个不同部门,一是管辖石城冶、恒山冶。笔者认为可能为管理(东西)燕川、野北区和涧磁、(南北)镇区两个窑区的行政机构;二“都知瓷窑等三冶”的官员,是对定窑事务进行行业管理的业务部门;三“供使细茶器”是订购并向外销售,他们均为定窑上层管理机构人员。《墓志》所记张少荣,其父希谈、其子全亮为义武军低级幕僚,在定窑事务中从事一般管理和技术工作。

当时瓷器是北方新兴产业,市场广阔,利润可观,定窑成了义武军收入的重要来源。义武军直属中央,成为其他藩镇的眼中钉,之间发生多次战争,为维护定窑有一个安定的环境,派官员进驻管理无疑是非常必要的。

义武军管理对定窑发展的影响

唐代中后期定窑已成为官方管理的窑场。义武军设置后的百余年中,直接参与定窑管理,客观上使定窑变成了省级管理的企业,也可以说是一座“官窑”,在唐后期墓出土的“官”“新官”款定窑器就是最好的例证。义武军对定窑的管理,为定窑在唐代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政治组织基础,也为五代、北宋、金等朝对定窑管理提供了可借鉴的模式和经验。

汇聚人才使定窑得以快速发展。《墓志》记有张少荣一家几代人从事定窑事务的情况,其父原为军人,祖籍南阳,后移居河北新乐,以军职到定窑“补充瓷窑冶百人将”,张少荣承父业为“正虞侯兼知冶将”,其仲子全亮“补充将虞侯兼务冶课”。张少荣墓为全亮等所建,其“艺闲笔健”,志文字体结构严谨,笔法遒劲。像《影堂碑》所记“都知□瓷窑勾当供使细茶器云麾将军守金吾卫大将军杨春、妻郭氏、男士信、士景、士练;同勾当茶器杨良捷、弟良播、良□”和《墓志》中张少荣等一家几代或父子或弟兄在定窑扎根的决非个例,肯定还有大批人才涌入定窑,成为骨干力量,从而使在唐早中期还只能生产粗胎瓷的定窑,经过几十年发展很快成为能生产细白瓷的知名窑场。

外销加快了精细白瓷生产规模的扩大。唐代高档白瓷主要是供给官府和上层社会。定窑地处西通晋、蒙,东南通华北平原的交通要道。定州又是义武军节度使驻地,为该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得以使定瓷销往全国各地。据发掘资料,在晚唐至五代的京、浙、闽、豫、陕、湘、皖、苏、辽、蒙等地的高等级墓和遗址中出土了一批高档定瓷。定窑周边地区出土的白瓷数量更为丰富。定瓷的外销促进了定窑的产品质量和生产规模,也加快了制瓷技术的交流与传播,形成了历史上以定窑为中心窑场,影响深远的定窑系。

为唐之后的定窑发展奠定了基础。公元929年,义武军撤销之后的五代借鉴唐代管理经验,在定窑的主要生产区设立了“龙泉镇”。建于后周显德四年(957)的《定州曲阳县龙泉镇王子山院长老和尚舍利塔记》末题:“□□使押衙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太子宾客兼殿中侍御史充龙泉镇使钤辖瓷窑商税务使冯翱”;到了北宋,由于社会的安定和对文化的重视,定窑已成为北方精细白瓷窑场的代表和领袖,定瓷装饰工艺形成了自己独有的风格,继续为官府和皇室烧造高品质贡瓷。《金史·地理志中》《金史·百官志三》载有:“中山府曲阳县,镇一、龙泉”和“诸知镇…,皆从七品,其设公使皆与县同,惟验户口设司吏”。可知龙泉镇在金代的官员级别、人员设置、管理权限与曲阳县署是等似的。金代定窑进入了更大批量标准化生产时代,继续烧造具有御贡性质的瓷器,还通过榷场、朝贡等途径大量销售到南方。定窑繁荣的因素固然很多,义武军的管理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作者单位:曲阳县文保所)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