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自《中国文物报》(2015-03-13)作者:陈文婷
2009年,河南省安阳市宣布发现了曹操墓,消息一经公布,马上掀起了真伪之争的大论战。这场争论的解决,已经超出了历史和考古的知识范围,它要求的是基于确凿证据的准确回答,不容许含糊其辞和可以腾挪转圜的推论。而这就需要引入新的研究手段和方法,用其他学科的工具来共同破解这一难题。下面就从生物遗传学、统计学和历史学几个方面对该个案进行分析。
该个案的推进很大程度上基于生物遗传学和统计学的方法。其理论基础是以Y染色体单倍型推定父系的源流。男性性染色体中的Y染色体只能来源于父亲,这就决定了Y染色体严格遵从父系遗传。在一代代父子相承的传递过程中,Y染色体也在慢慢积累着变化,这些变化中有一种是仅仅一个位置上的碱基类型变化,遗传学上称为单核苷酸多态(SNP)。由多个SNP突变构成的一种突变谱被称为一种单倍型。SNP突变因为突变速率极低,可以做到在后代中永久地保留,所以SNP位点是目前研究姓氏与Y染色体关联遗传的首选标记。而对于某一个家族而言,必然有些“特异性SNP位点”是这个家族独一无二,找到这些出现在Y染色体上的“特异性SNP位点”,就可以大致推断彼此之间在父系遗传上的关系。
在曹操家族的个案中,研究人员采集了全国79个曹姓家族的280个男性和其他姓氏446个男性的DNA样本,并选取了100个SNP位点,涵盖Y染色体谱系树上的O、N、C、D、Q、R、J等东亚地区可见的所有单倍群。在建立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过程中,首先将“曹姓非宣称曹操后代的家族”与“其他姓氏人群”做比较,经统计检验,两类人群无显著差别,于是将其合并为对照组,再将“曹姓且宣称为曹操后代的家族”和对照组进行比较。比较过程中,首先筛查“曹姓且宣称为曹操后代的家族”的SNP位点,找出其中几种特异性单倍型,并与对照组比较,经过统计分析,O2-M268这个单倍型在“曹姓且宣称为曹操后代的家族”中是极其高频的,完全可以将其作为“曹姓且宣称为曹操后代家族”的“特异性SNP标记”而与其他家族做区分。随后,用OR值(优势比)去估算所筛查出来的单倍型是曹操家族特异性单倍型的可能性。经计算,O2-M268的OR值概率最高达92.71%,显著高于其他单倍型。第三,进行反向论证,假定所有家谱是伪造的,从而得出“曹姓且宣称为曹操后代的家族”出现相同特异性单倍型的巧合概率为3.125×10-7,说明该推论成立的可能性约为千万分之一。
此个案中运用了生物遗传学和统计学的方法找到了曹操家族的独特标记,但样本的真实性来源于历史的可信性,因此还需要历史学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曹操是否为“奸阉遗丑”“乞丐携养”?
这个疑问源于曹操的祖父曹腾是宦官,无子,故其养子曹嵩出自何家。早在曹操崛起时,袁绍就在讨曹檄文中骂他“父嵩,乞匄携养,因赃假位”。另外,《三国志·武帝纪》记载:“养子嵩嗣,官至太尉,莫能审其生出本末”。这些话都容易引起各种推测。其实,仔细考察陈寿撰写《三国志》的笔法,就不能简单地作此联想。典型的例子如曹魏第四位皇帝曹芳,《三国志·三少帝纪》也说道:“明帝无子,养王及秦王询。宫省事秘,莫有知其所由来者。”据此,就有研究者同样得出曹芳非曹操正宗后人之说。可是,稍微翻阅一下史籍,《魏氏春秋》就记载曹芳是曹操次子曹彰的孙子,当然属于嫡传。魏明帝是曹操嫡孙,虽然他本人无子,但曹氏皇族男丁兴旺,其立嗣必然来自曹操嫡传曾孙辈,绝不会随便找个没有来历的人来继承皇位,这个道理不言自明。由此可知,陈寿所谓的“莫有知其所由来者”说的是不能确认他出自皇族的哪一支房而已,故“所由来者”显然包括过继在内。
曹腾位高权重,且出自谯县旧家,故其养子决不会随便抱养,此人肩负继嗣的使命,也获得继承官爵封地的荣华富贵。从曹氏宗族房支兴盛和曹腾身后的巨大权力财富,乃至曹腾对于本家的大力提携等情况综合来看,其后继者必出自本宗血亲。
司马氏篡魏时曾经对曹魏皇室进行灭门屠杀,后世是否还有曹操后人?
众所周知,司马懿是通过高平陵政变夺取政权的。曹爽是曹操的侄孙。高平陵政变后,司马懿诛灭的就是曹爽这一族,不是曹操直系子孙或者整个曹氏宗族,这一点首先需要加以明确。
纵观西晋代魏的整个过程,遭到镇压的只有曹爽这一门。曹爽的父亲曹真,是曹操的侄儿。并且根据《三国志·曹真传》所引《魏略》的记载,原来曹爽的祖父并不姓曹,而是姓秦,与曹操关系亲密,曹操起兵时,为了掩护曹操而遇害,故曹操收养了曹真,改其姓为曹。
司马炎最终篡魏立晋的时候,对曹氏皇族的处置只是将曹魏宗室迁居于邺城,并未杀戮。先后被司马氏废黜的齐王芳和陈留王奂在西晋都得以保全,齐王芳活到泰始十年(274),终年四十三岁;陈留王奂活到太安元年(302),终年五十八岁。
曹操后代是否已枝叶凋零,无从寻觅?
有人担心“曹氏宗室在经历司马氏的血腥镇压和清洗之后,不仅枝叶凋零,而且也迅速沦为庶门细族……查阅了两晋至唐代的史乘、笔记,均未见有曹姓担任高官显宦的记载。”其实,这是对曹氏后裔乃至三国历史不了解所致。
据《三国志·武文世王公传》记载,曹操嫔妃中,除了原配丁夫人无子嗣外,共育有二十五男,其中曹操第四代都尚见记载。其次,曹丕嫔妃九人,育有九个男儿,而曹操诸子也皆封王,嫔妃围绕,子息繁多,在《武文世王公传》中所列示的只是继承宗祧的嗣子,并非独子单传,曹操实际的子孙后裔要远远超出史传的记载。仅从曹魏皇室承祧子嗣的情况来看,其宗族到西晋仍然维持绵延不绝。
曹氏家族在两晋都维持着陈留王地位,甚至在刘宋朝亦未中绝。《宋书·礼志》记载,南朝刘宋大明四年(460)九月,有司奏:“陈留国王曹虔季长兄虔嗣早卒,季袭封之后,生子铣以继虔嗣。今依例应拜世子,未详应以铣为世子,为应立次子锴?”这说明曹魏皇室被西晋黜为陈留王之后,受到礼遇,王位继承须由朝廷议定。这个规矩到刘宋取代东晋之后仍沿袭未改,故陈留王曹氏依然享受礼遇,其王位继承和逝世都作为大事记载于史书之中。
后世家谱都是伪造,曹氏难道还有族谱传世?
曹魏实行九品中正铨选制度,出仕者须考察家世,故谱牒大盛。大姓、中正以及官府相关部门都需要掌握谱牒,作为铨选出仕的根据。曹氏后人也是可以通过地方考察举荐进入仕途的,例如曹毗就是通过郡察孝廉的途径任官,他曾经撰写了《曹氏家传》一卷传世,不仅见于《隋书·经籍志》,而且见于《旧唐书·经籍志上》和《新唐书·艺文志二》,可知至少到宋代还能见到,说明曹氏家族一直是历朝官府选拔的对象。至于从宋朝以后流传至今曹氏家谱
的真伪性,这就是本项研究需要通过生物遗传学和统计学进行论证的问题。
2013年,对位于安徽省亳州市的曹氏宗族墓群中元宝坑一号墓进行了考察。从该墓出土的铭文字砖中,提示墓主的身份最可能是曹腾之弟、曹操叔祖曹鼎。进而我们又对墓中出土的一枚牙齿进行了DNA检测,检测出来最有可能的单倍群类型仍是O2-M268。因此,这又为我们之前对曹操家族DNA的论断增加了一份证据。
家谱确定了某一地域内同姓人群的关系,这就为我们运用Y染色体分析家族传承提供了极好的研究模型。然而,家谱里假托、借抄的内容使得我们运用家谱资料必须审慎。但是在Y染色体检验这种无可辩驳的科学证据和严谨的统计学分析面前,任何家谱都可以得到检验和修正。因此,姓氏、家谱和Y染色体的关联研究必然成为历史人类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开创历史研究的新篇章。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历史系)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