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自《中国文物报》(2015-02-13)作者:马永超
考古发掘作为考古学获取第一手材料的重要方式,是一项由众多人员参加的集体活动。提及考古队的成员,往往马上想到来自“外地”(省市考古所、高校、博物馆等单位)的专业考古人员和技工师傅。但是,田野发掘的主力大军多是来自当地庞大的民工队伍。正是这些民工,承担了田野考古发掘过程中最繁重的体力劳动部分,使得专业考古人员能够全心投入到遗存的识别和清理过程中。
田间的大聚会
田野考古发掘的工作量很大,因此常雇佣考古工地附近的闲置劳动力——多为当地农民——来参加发掘,我们把这些被雇佣者称之为民工。考古工地一开工,数十人乃至成百上千人云集指定的田间地头,历时几个月的盛会就此拉开帷幕。
这些民工以中老年妇女为主。笔者曾对山东省某考古工地的民工进行了统计:此工地共雇佣47名民工,其中42人为女民工;42人中,40~50岁者6人,50~60岁者19人,60~70岁者17人,还有2名70岁以上的男民工。他们的组成很复杂,从职业上看,有屠户、渔夫、菜贩子、木匠等等;从亲属关系上看,有亲兄弟、妯娌、邻居,夫妻同上阵或一家三口轮换上阵者屡见不鲜。爱聊天是民工的一大特色,聊天内容涉及邻里矛盾、婆媳关系、田间农活、婚丧嫁娶等各种琐事。
随着考古发掘工作的进行,民工的田野考古技术也会一点点增长,逐渐“成长”为半个技工师傅。遇到一些学习田野技术较快的民工是一件非常幸运的事,因为他们可以大大加快室外发掘工作的进程。
未来的民工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速度的加快,20~40岁的青壮年纷纷脱离土地另谋生计,这造成部分农村常住的青壮年越来越少,且大多不擅长农活。加之考古工地的民工工资较低,青壮年不愿意、也难以胜任田野考古工作。因此,考古工地的民工绝大多数是老弱的半劳力,上述47名民工即证实了这一点。试想10年后,这批民工中60~70岁的人将退出田野考古一线,这些人占总人数的一半;20年后,这批民工中80%的人将离开田野考古工地。30年后,在一些地区田野考古也许会遭遇“民工荒”。类似状况在技工中也存在。
近年来,专业的考古人员越来越多,但是单靠他们是无法圆满完成田野考古发掘任务的。随着多学科的参与,考古研究的技术越来越先进、研究的范围越来越广泛,但是田野考古仍是现代考古学获取新材料的主要来源。因此,田野考古发展的受阻最终将放慢未来考古学前进的步伐。
民工眼中的田野考古
随着田野考古工作的进行,民工对田野考古逐渐有了自己的认识和评价。他们称田野考古发掘为“挖宝”,大多期盼着挖出完整的、值钱的宝贝,尤其对挖掘墓葬十分感兴趣,常去围观或在干活期间不时去瞧一眼。可见,亲身接触田野考古的民工对于考古的认识多局限于器物的经济价值和墓葬的发掘,这也是当今公众对考古的第一印象。自然,这些对考古的认识是片面的。
如何使公众对考古有一个正确的、较为全面的认识呢?该从何处着手呢?笔者以为可先从民工和考古工地开始。民工应是公众考古不能忽略的一个巨大的群体。他们的日常生活距离各类已知考古遗存(地下的考古遗址和各类文物)最近,他们对于考古遗址的保护是最有效的保护;而且他们对脚下的考古遗存有了一定的了解,具有一定的考古发掘技能,对他们进行正确的引导是非常必要的。
对于民工乃至全体公众而言,考古工地是最佳的公众考古宣传现场之一。公众与考古的近距离接触可以使他们形成深刻的感性认识,并全面了解考古的真实面貌,这是考古工地胜于其他公众考古宣传方式的地方。要让他们知道考古不是一件神秘的事,而是一项需要在太阳下进行的辛苦工作,有着严格的操作规程;考古不是小说中的“盗墓”,除了墓葬,考古还会发现古人的生活遗迹,如房子、窖穴;考古发掘出土的遗物不是各式精美的古玩,而是以破碎的陶瓷片为主;考古不是电视节目中的文物鉴定和估价,而是一门通过对古人留下的残破遗存复原当时人们生活面貌的学问;发掘出土的任何遗物都属于国家,不能以任何手段据为己有,这是考古工作者的职业道德。
在上述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专业考古人员应引导公众深入认识考古、文物。首先,各式文物都是祖先遗留下来的,有着独特的历史价值,我们应对其保持敬畏之心,不能简单地以金钱来衡量它们;其次,考古研究的是历史,每一个人都应关注考古,关注民族的实物演变史,并付诸行功——保护各类考古遗址和文物,自觉参与相关工作。如果当今的青少年,尤其是生活在考古遗址附近的青少年有这样的意识,将大大有利于缓解未来的“民工荒”“技工荒”,为考古学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作者单位: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