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自《中国文物报》(2015-02-27)作者:
M8棺椁结构
周家寨墓地位于湖北省随州市曾都区周家寨村和孔家坡社区。为配合当地小区建设,2014年9月至11月,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随州市曾都区考古队联合组队对该墓地进行了抢救发掘。
本次发掘共清理墓葬25座、灰坑1个、窑址1座。墓葬年代主要集中在西汉前期,另有少量的东汉和南朝墓葬。西汉墓葬16座,均为土坑竖穴墓,其中4座带有东向长斜坡墓道;墓向绝大部分呈东西向,虽然尸骨无存,但从棺椁形制及随葬品的摆放来看,头向应朝东;除了无法辨别形制的小墓外,均为一棺一椁。其余墓葬除M18为南朝时期、M15盗扰一空无法判断外,均为东汉墓,破坏极为严重,仅残留一些器物残片。
出土器物共登记230余件(套),有陶器、青铜器、铁器、漆木器、竹器和简牍等。西汉墓葬的陶器组合常见一至两套鼎、盒、壶(或钫),多同时配出陶灶,另有少量的陶釜、盂、罐、鍪、盘等;青铜器主要为盂、鋞、盉、剑、戈鐏、镜、勺、印章等;铁器有剑和釜等;漆木器有扁壶、耳杯、蓖、梳、奁、木俑、壁、木马、车、俎、剑、饼等;竹器主要是竹薪、笔、签筒和笥等;另有一方石砚,一块玉璧。东汉墓葬仅见陶器残片,器类有灶、圈、井等。南朝墓葬出土盘口青瓷壶、瓷碗和残破的锡镜各一件。另外,墓葬棺椁内淤泥中及器物内填土经过浮选,提取了大量的植物种子,以板栗最为多见。
从本次发掘来看,周家寨小区墓地应为随州孔家坡汉墓群的组成部分。1998年至2000年,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随州市考古队曾陆续对孔家坡墓地进行考古勘探和发掘,共清理15座西汉早期墓葬,出土有竹简《日书》一册、《历书》一册和木牍《告地书》一方,并出版了报告《随州孔家坡汉墓简牍》。周家寨小区墓地的发掘基本明确了孔家坡汉墓群的结构布局,同时也极大地丰富了该墓群的文化内涵。本次发掘为研究江汉地区汉代丧葬制度增添了关键材料。其中M8出土了一批保存较好的漆木器和竹器(其中有不少器类还相当罕见),工艺考究,纹饰优美,展现出较为高超的制作技术,对了解西汉时期当地的手工业生产和经济文化具有重要意义。M9出土一枚铜质印章,为“蔡氏家印”,属于私印,对于研究墓主人的身份和当时的用印制度具有重要意义。
本次发掘最重要的收获是西汉墓M8又出土了一批简牍。该墓为一椁一棺墓,椁室长230厘米,宽140厘米。随葬品丰富,均出自头箱与边箱。除简牍外,共有72件(套),以漆木器为主,有耳杯14件、人俑10件、木马2件、车、扁壶、篦、梳、奁、璧、俎、剑、木梯等,另有陶礼器、铜器和竹器(如笥、签筒等)和一件较完整的葫芦瓢。值得注意的是,成束的简牍之下还出有一套砚石和一枝残笔筒。
经初步清理,竹简编号566个,其中完整竹简约360枚,总字数约16000字。另有木牍1枚、签牌3支。竹简主要内容为《日书》,木牍内容为《告地书》。其中《日书》在内容上与随州孔家坡M8《日书》内容最为接近,二者年代也相仿(根据木牍纪年推算,相距不到10年)。
周家寨M8出土简牍保存良好,文字清晰、书法精美,且数量较大、内容丰富,是我国近年考古出土文献的又一次重要收获,在我国出土简牍史上有着重要地位。这批出土文字是研究我国秦汉社会极其珍贵的原始史料,通过这批简牍,我们有望从数术史、风俗史、社会史等角度窥见西汉社会的若干细节。目前这批简牍材料正中整理中,其学术意义还有待完整评估,但至少有如下几点:
新出《日书》极大地丰富了秦汉《日书》的内容,对研究秦汉《日书》文本的演变也有重要意义。
周家寨M8《日书》与孔家坡M8《日书》最为接近,孔家坡M8中的《建除》 《星》 《生子》 《艮山》 《置室门》 《岁》等内容均见于周家寨M8,可以作为互相校勘、编连、缀合的绝佳资料。特别是在孔家坡M8《日书》中残缺的部分,周家寨M8《日书》中反而保存得较好。譬如孔家坡M8中被整理者命名为《生子图》的部分残缺不全,而相关内容在周家寨M8中保存较好,更重要的是其附图文字云“此禹湯生子占也”,与睡虎地甲种《日书》自题为“人字”不同。周家寨M8《日书》发现有一些此前未见的新内容,如《五龙》篇以日干在五龙的身体不同部位为占,出现部位有头、颈、奎(胯)、腋、手等,占断方式与《禹汤生子占》近似。此外还见有兵阴阳一类的文献,与张家山汉简《盖庐》篇近似。
木牍《告地书》关于“桃侯国”的记载进一步确认汉初随州境内曾置有桃侯国的事实,可补证史料记载的不足。孔家坡M8所出《告地书》中有“桃侯国”的记载,由于这是桃侯国在随州境内的首次发现,曾有学者怀疑“桃”字释读有误,承认存在桃侯国的学者也多因史书记载“桃侯国”地望与此不合,出现各种各样的解释。周家寨M8木牍再次出现“桃侯国”的记载说明孔家坡M8并非孤例,完全可以据此认定汉初随州境内存在一个桃侯国的事实。
对研究《告地书》的性质与格式有重要意义。目前学术界对《告地书》的内容是否真实地反映当时的历史事实存在较大争议。本次所出木牍记载“从车一乘、马二匹、奴婢十人”,与同墓随葬器物完全吻合,内容应是真实可靠的。另外,其行文格式与此前所见告地书有所不同,对于研究告地书的行文格式具有重要意义。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罗运兵 史德勇 凡国栋)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