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自《中国文物报》(2015-02-13)作者:郭思克

银雀山汉墓简牍自发现至今已有40余年,学术界的研究和讨论方兴未艾。山东博物馆是银雀山简牍的保存单位,这批资料既是山东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也是博物馆的一张名片。保护和研究这批不可再生的珍贵历史文化遗产是我们的职责所在。随着文物保护技术的发展和文物研究工作的推动,对这批资料的保护、整理面临着新的问题和机遇。

考古发现及学术价值

1972年4月,山东省博物馆和临沂文物组发掘了山东临沂银雀山的两座西汉前期墓葬,在1号墓边箱的北部、2号墓边箱南部靠近东壁处,发现了写于公元前140~前118年(西汉文景时期至武帝初期)的近五千枚汉简,此外还有数千残片。其内容包括《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六韬》《尉缭子》《晏子》《守法守令十三篇》《元光元年历谱》等古籍及古佚书。同竹简一起出土的,还有题篇木牍、漆木器、陶器、铜器和钱币等随葬器物。

简牍出土后,国家文物局组织专家进行考释研究。最早由罗福颐、顾铁符、吴九龙等进行释文、临摹和缀连工作。1974年成立了银雀山汉墓竹简整理组,首先进行《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两部兵书的整理和研究工作。1974年,银雀山汉简兵书初步整理的成果公之于世,震动了中外学术界。

银雀山汉墓简牍均为西汉前期手书,是较早的写本。对于研究中国历史、哲学、古代兵法、历法、古文字学、简册制度、古籍校勘和书法艺术等都提供了可贵的资料。银雀山汉墓简牍的发现被列为“新中国30年十大考古发现”之一,21世纪初又被评为“中国20世纪100项重大考古发现”之一。

《孙子兵法》与失传两千年的《孙膑兵法》同墓出土,结束了关于其人其书的千古论争。《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孙子武者,齐人也。以兵法见于吴王阖闾。阖闾曰:‘子之十三篇,吾尽观之矣’”“孙武即死,后百余岁有孙膑。膑生阿鄄之间,膑亦孙武之后世子孙也,世传其兵法。”司马迁明确指出孙武、孙膑各有其人,各有兵法传世。有学者认为,不仅《孙子兵法》是后人伪托,就连孙武这个人在历史上是否存在,也值得怀疑;有人认为,现存《孙子兵法》是曹操根据前人的著作重新编定的,经过曹操的删削和补充等等。《孙膑兵法》的重现与《孙子兵法》同时出土,证实了孙武、孙膑实为两个人,各有兵书传世,也证实了《史记》所记是正确的。

出土的汉武帝《元光元年历谱》是迄今发现的中国最早最完整的古代历书。这份历谱对研究古代历法颇有价值。可帮助我们与《资治通鉴目录》《历代长术辑要》《二十史朔闰表》等对勘,补正文献典籍的遗误。

《尉缭子》和《六韬》这两部兵书过去也有人认为是后人的伪托,今本《晏子》也有学者认为不是先秦古籍。银雀山西汉前期的墓葬中发现了这些古书的竹简,可见当时已经传世,证明了某些看法的错误。另外与传本的内容进行对读和校勘也有助于我们正确全面地认识这些传本古籍。

《守法》《守令》等十三篇中《田法》《市法》《库法》等直接记述当时土地、市廛、库藏的法制。由于典籍中有关记载较少,这些简文尽管都有残缺,也仍是极其珍贵的史料。其中《田法》篇谈到土地分配制度和赋税制度,价值尤其大。十三篇中的《兵令》《守法》《守令》《王兵》篇,除了在文字上可以纠正今本《尉缭子》《墨子》《管子》有关各篇的一些错误外,还为研究这些传世古书的源流和沿革提供了重要线索。

秦汉正是中国文字由篆书转变为隶书的过渡时期。简文虽为隶书,但仍保留了篆书风格。这批竹简对研究中国文字发展与书法艺术,研究西汉早期隶书,提供了重要资料,澄清了历代关于西汉书体的种种猜测,填补了书法史的空白。

研究成果及动态

银雀山汉墓竹简作为出土文献材料,具有传世文献无可比拟的文献真实性,对许多学科的发展都有积极意义。自发现至今40多年来,学者从不同学科的角度对银雀山汉墓竹简进行了大量整理与研究,主要包括文献学、语言学、文字学、历史学、经济学、哲学、法律学、天文学、军事学、文学和地理学等诸多方面,研究成果丰富。据不完全统计,自发现至今,直接以银雀山汉简为研究对象的著作和文章多达480多部(篇),其他相关的文章更是数量巨大。

整理者的研究成果

1975年,“银雀山汉简整理小组”编纂出版了大字线装本《银雀山汉墓竹简[壹]》,收有《孙子兵法》《孙膑兵法》两部文献,同年出版《孙膑兵法》平装本;1976年出版《孙子兵法》平装本;1985年《银雀山汉墓竹简[壹]》精装本出版,包括《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守法守令等十三篇》《晏子》《尉缭子》以及《六韬》。但《孙子兵法》较大字线装本少了下编《程兵》一篇,而《孙膑兵法》比线装本则完全去除了下编十五篇,这十六篇文献全部被挪到《银雀山汉墓竹简[贰]》“佚书丛残”中。2010年,出版《银雀山汉墓竹简[贰]》精装本。1974至1985年间,整理小组陆续在《文物》杂志发表《银雀山汉墓出土〈孙子兵法〉残简释文》《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孙膑兵法〉释文》《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王兵〉篇释文》《银雀山简本〈尉缭子〉释文(附校注)》《银雀山竹书〈守法〉、〈守令〉等十三篇》5篇论文。

参与早期整理的罗福颐1974作《临沂汉简概述》,1985年发表《临沂汉简分类考释序》《临沂汉简所见古籍概略》《临沂汉简通假字表》《读<临沂出土汉初古历初探>质疑》5篇文章。参与发掘和整理的吴九龙1985年作《银雀山汉简释文》,是迄今为止收简最多的著作。这些论著为后来学者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和参考。

从事古文字、历史、古籍整理等专业学者的研究

1975至1979年,学界研究重点在于对《孙子兵法》《孙膑兵法》等释文及相关内容介绍,成书、作者及时代的探讨,并对孙膑哲学、军事思想、齐国城邑制度等开展研究。《银雀山汉简释文》出版后,学界的研究范围和深度均有加强,其中郑良树先生和李零先生对《孙子兵法》研究较为精深,在学术界影响较大。20世纪90代后,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占书》《阴阳》等文献的研究,或是结合相关考古、传世资料开展相关对比研究。国外学者,主要有加拿大叶山教授对阴阳文献的研究、美国安乐哲教授对《孙膑兵法》的研究等。

其他学科专家的研究

国内外军事界对《孙子兵法》等兵书十分重视。特别是中国军事科学院的军事专家,认为《孙子兵法》对中国古代军事学乃至现代军事理论的建设和发展都影响深远,并组织了一系列学术活动。在此过程中,产生了一些在理论水平和资料整理方面都堪称上乘的研究成果。另外,中国哲学史、思想史亦开始将古兵书纳入自己的研究范畴。

最新研究动态

2010年至今,以《银雀山汉墓竹简[贰]》的出版为起点,对银雀山汉简的综合研究进入新
的阶段,五年时间内相关研究成果呈井喷之势,发表论著90余篇(部)。

随着银雀山汉墓竹简资料的陆续出版,对银雀山汉墓竹简的研究也逐渐趋于整体性综合研究,这对于全面地认识其中所反映的语言学、军事学、文字学、历史学、经济学、哲学、法律学、天文学、文学和地理学等内容意义重大。从2003年以来,不完全统计有26篇硕、博论文作关于银雀山汉简相关研究,说明近十年以来,高校对银雀山汉简的研究越来越重视,也说明有更多的年轻学者加入到银雀山汉简的研究中来,这是一个可喜的变化。总之,学界对银雀山汉简的研究,呈现出研究的范围不断拓宽、研究的问题不断深入的特点,由专题研究发展到综合性研究和多角度多层次研究。但由于原始资料的分阶段公布和资料公布的不完整,其研究也存在巨大的瓶颈。

简牍的保护整理

科学检测和保护

简牍出土后经过了现场整理及室内初步清洗,自上世纪七十年代整理拍照后,便一直饱水保存,多数用玻璃条双面夹住浸泡在玻璃管内的纯净水中陈放。这种保存方法的长期性和稳定性如何,以新的简牍保护理论审视,是否予以改进并提出新的保护方案,这是饱水保存简牍未予以真正重视的一个问题,也是简牍保护的一个重大问题。

资料完整发表

银雀山汉墓简牍资料公布至今,相关的综合研究,尤其是纵向和横向较为深入的综合研究比较缺乏,而制约其研究水平提升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银雀山汉简发布的资料不齐全,信息不完整,因而现阶段有必要全面完整的公布资料并对之前公布的资料作出必要补充。

银雀山一号、二号汉墓出土有字竹简以前判定为4972件,《银雀山汉墓竹简》已经出版了两卷,仍有一部分资料尚未公布。另有1900件原定为“无字残简”的散残竹简。在近年的保护整理中发现,其中有一部分残简也保存了相当丰富的文字残画和其他相关信息。因此,亟需对这批竹简进行再整理,全面公布所有资料,才能准确地反映银雀山汉简的整体面貌。

已发表资料重新采集

由于原来竹简整理出版时所采用的照片均为初期拍摄的黑白照片,有一些字迹的清晰程度不能达到释读的要求。该批竹简已存放三十余年,部分文字保存状态较入藏时有一些变化,因此,对银雀山汉简运用新技术手段进行信息提取是一项迫在眉睫的任务。

竹简在长期的地下环境中饱受污染而变色,导致字迹辨识困难。现在的脱色技术有了明显的改进与提高,竹简脱色工作在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岳麓书院藏秦简、北京大学藏汉简等竹简的保护整理过程中均成功的实施。对银雀山汉简彩色摄影前进行脱色处理是十分必要的,对简牍信息的完整保存和出版会更加有利。

近年在岳麓书院藏秦简、清华大学藏战国简、肩水金关汉简和北京大学藏汉简的整理中,采用了最新的红外线扫描技术,使许多正常摄影技术不能显现的字迹显现出来,在已经整理的简背发现的篇题、数字与划痕,也对竹简的定名、编联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银雀山汉简正反两面进行红外线扫描或摄影,应该会对竹简的释文、编联有所补益,也更有利于简牍信息的完整保存。

银雀山汉墓简牍承载了丰富的古代文明,对这批资料的保护和整理刻不容缓。饱水简牍的脱水和保护技术越来越成熟,文物保护界的经验也越发丰富,通过科学合理的论证和试验,可以采用更为先进的文保手段对这批简牍进行可持续的长久保存和研究。在文物保护的基础上开展对银雀山汉墓简牍的再整理,包括简牍的正背面彩照、红外扫描照片以及释文等。另外,由于银雀山汉墓简牍发表已逾40载,研究成果丰富而分散,再整理的另一项基本工作就是对各类简书的释文进行补正,并作集释。相信如果再整理工作顺利实施,不但将为学术界研究提供必要的资料,对于文物的保护和整理也有重要意义。(作者单位:山东博物馆)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