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自《中国文物报》(2015-02-13)作者:

山西下川遗址是一处重要的旧石器晚期遗址。自发现之日起,就一直为学术界所瞩目,在过去的四十年里,曾经有过两次非常重要的调查和发掘,奠定了下川遗址在中国史前考古中的历史地位。

第一次是由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王建、王向前、陈哲英先生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初进行的大规模考古调查,确定了下川文化的范围,而且根据调查采集的材料对中国细石器文化的类型学做出了奠基性研究,为贾兰坡先生提出“细石器文化起源于华北”的学说提供了有力的支撑;第二次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石兴邦先生主持,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对下川遗址的若干地点进行了大规模的考古发掘,虽然主要考古材料尚未出版,但从前期发表的资料来看,由于发现了大量的石磨盘,学术界普遍把下川遗址和粟作农业起源联系起来。由于细石器文化起源和农业起源都是史前时期人类文化发展的重要节点,下川文化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

2014年,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下,国家文物局批准由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和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组成联合发掘队,对下川遗址进行重新发掘。

本次发掘工作从2014年6月9日延续到10月18日,共发掘4个探方,发掘面积77平方米。其中富益河圪梁地点发掘了3个探方,T1探方40平方米,T2和T3各6平方米,T4位于牛路地点,发掘面积25平方米。发掘方法采用学术界普遍采用的水平层法,每个水平层5厘米,并进行浮选和筛选。 在地层年代学方面,对四个探方剖面的磁化率数据进行了严格测试和对比,弄清了富益河圪梁地点和牛路地点的地层分布和保存情况,同时在每个探方采集2~4个木炭样品,共测定了13个碳十四数据。这些数据表明,下川遗址的年代最早可以达到4万年,目前发掘的最晚年代为2.2万年。在此基础上,对每个水平层的石制品进行了分类统计,大约在2.6万年前后,下川先民的石器制作技术发生了重大转变,此前虽然也存在远距离输送优质黑色燧石原料的现象,但石器制作技术仍然是简单的石核-石片技术,其中半椭圆形的单面砍砸器很有特色。此后出现了石叶-细石叶技术,主要石制品有石叶、鸡冠状石叶、细石叶、锥型石核、琢背小刀、圆头刮削器、楔形析器。另外需要着重说明的是,通常所说的石磨盘主要分布在2.6万年前的地层中,与石叶和细石叶文化关系不大。

石叶技术是欧洲西亚以及西伯利亚地区旧石器晚期的重要因素,也是现代人行为的重要标志。在我国主要分布于宁夏水洞沟、内蒙金斯泰以及吉林和黑龙江地区,下川遗址石叶技术的发现为我们探索现代人在中国的出现、交流和迁徙提供了重要资料。

遗迹方面,在富益河圪梁发现了火塘、石磨盘和赤铁矿共存的现象,已发现的6处火塘和大量的用火遗迹中,有一个火塘保存相当完整,该火塘顶部完全由砾石封住,揭开中间部位的砾石之后,发现在火塘中心有大量木炭,而周围的砾石下面则没有木炭,木炭清除完后,有一小浅坑,坑底的土壤已被烧红。其他火塘周围也由拳头大的砾石围成石圈,石圈外围还有几块扁平砾石,这些扁平砾石就是通常所说的石磨盘。在发掘过程中,常常发现赤铁矿,这些赤铁矿粉末虽然细小,但颜色鲜红,极易识别,其中最大的一块直径大于一厘米。这些发现使我们认识到,下川遗址的石磨盘可能与加工赤铁矿有关。

赤铁矿粉在史前时期是重要的宗教丧葬用品。晋城地区素为“煤铁之乡”,其中的铁矿主要是“山西式铁矿”,成分主要为赤铁矿。如果再联系下川遗址富益河圪梁地点密集分布的火塘和石磨盘,在某一个时段,这个遗址的功能是否与专门加工赤铁矿粉有关,是一个值得进一步探索的课题。

除此之外,还在富益河圪梁地点上部被扰动过的地层中发现了在华北地区普遍出现的船型细石核,虽然关于这部分石制品的年代还未确定,但这足以表明下川遗址细石叶技术存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寻找2.2万年以后的原生地层也是今后工作重点之一。

总之,下川遗址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旧石器晚期文化遗址,它可能囊括了距今4万年到1万年前旧石器晚期文化发展的全过程,完整地揭示其内涵将为认识现代人在中国的出现、迁徙、文化交流、行为方式以及新旧石器过渡等重大学术问题增添新的内容。(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 杜水生 王益人)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