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一阁藏明清刻石珍拓展”将赴澳门展出
“明州天一富藏书,福地琅嬛信不虚”,世人往往皆知天一阁藏书之丰,却不知其碑帖收藏之富。其实,天一阁不仅是金石碑帖的重要收藏地,而且在明代金石碑帖的收藏史上占有重要地位。12月15日,在澳门基金会的资助下,“金石遗音——天一阁藏明清刻石珍拓展”将赴澳门林则徐纪念馆展出。这是天一阁首次以碑帖为主体的对外展览。展览选取了馆藏明清刻石拓片60余幅,从“天一遗珍”“翰墨风神”“金石千载”“善装珍拓”四个部分,就碑帖艺术与地域文化,进行了全面展示。
天一遗珍:作为藏品的碑帖
自宋以来,金石碑帖成为学人雅士的重要收藏。明代顾起元在
人鉴赏时,曾说“鉴赏家以古法书名画真迹为第一,刻石次之,三代钟鼎彝器罍又次之……”,可见明代金石收藏,名列前三。
天一阁藏明清刻石主要由四大部分构成,分别为“天一阁帖”“万卷楼帖”“义瑞堂帖”与“老易斋法书”。“天一阁帖”为明代天一阁创始人范钦所摹刻,存九种,其中多为其好友、明代大书法家丰坊的作品。展品中,丰坊草书《砥柱行》、《千字文》以及楷书《妙法莲华经》等均出自其中。“万卷楼帖”为丰坊所摹刻。丰坊为明代鄞县(宁波)大书法家、藏书家,生前藏书数五万余卷,取名“万卷楼”。后因书楼毁于大火,所摹刻帖石也流转天一阁。此帖现存两种,均为兰亭。其中,最为世人所熟知的当属神龙本兰亭,其拓片被世人争相珍藏。 “义瑞堂帖”为明代宁波大书法家薛晨所摹刻。薛晨博雅好古,精心词翰,文徵明评价其书法“亦可谓浙东一名家”。“义瑞堂帖”现存十一种,其中有文徵明、丰坊以及薛晨等名家法帖。“老易斋法书”则为清初史家、书法家姜宸英的法书。此帖共十种,加上历代名家跋文,共存石二十九方,为天一阁建国后购得。据考证,此帖为搜罗姜宸英书法作品最多的单帖,是了解其书法的重要参考。此外,还有一部分以记录甬上历史人文为主的碑帖,如《甬上三忠遗墨》、《重修宁波府学尊经阁记》等,它们是了解宁波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
翰墨风神:作为法书的碑帖
金石碑帖对中国传统书法有着重要影响,至清代更是形成了独具金石气的“碑学”阵营。此次展品中,文徵明、丰坊、薛晨、姜宸英等名家法帖尽显浙东书法之魅力。其中,天一阁所藏神龙本兰亭,历来备受瞩目。众所周知,兰亭真迹已随唐太宗陪葬昭陵,世传兰亭皆为摹本。因此,何种摹本最接近原迹,便成为讨论最多的话题。在众多的兰亭版本之中,天一阁所藏神龙本兰亭刻石,被历代书家、学人公推为“兰亭之冠”、“神龙之祖”。
天一阁藏神龙本兰亭,原为丰坊万卷楼旧物。万卷楼失火后,藏书尽毁,而此刻石则流转天一阁。刻石右上角有半方唐中宗李显“神龙”年号小印,故称“神龙本”。有学者认为,此兰亭应为唐褚遂良摹本;也有学者认为,此刻应为唐冯承素等人响拓本。清代大学者翁方纲曾为此刻石跋文曰:“唐临绢本极纷拿,始信朱铅态莫加。漫执神龙凭诸印,不虚乌镇说文嘉。书楼带草盟兰渚,玉版晴虹起墨花。今日四明传拓出,压低三米鉴藏家。”足见翁方纲对此刻石的评价之高。在诗跋之后,翁方纲还题写道“四明天一阁兰亭海内褚临本之冠”。当代碑帖鉴定家王连起先生认为,此刻石为现存所有神龙本兰亭刻石的“祖石”。唐兰、启功先生对此刻石也均有谈及。尽管学者对版本的认定尚存争议,但对其“形神两全,秀丽飘逸”的艺术水平却一致认可。时至今日,各种兰亭版本纷杂,几乎无从理清,但凡是关乎兰亭的研究,天一阁所藏神龙兰亭几乎都无法忽略。
此外,丰坊草书《砥柱行》、《千字文》、小楷《妙法莲华经》,都显示了丰坊“五体并能”的高超书艺。特别是《妙法莲华经》左为小楷经文,右为莲花大士像,神韵俱佳,世所罕见。全文二千四百余字,无一败笔;所绘大士像,神情自在安详,线条遒劲高古,是了解丰坊绘画的重要作品。而薛选的《千字文》、姜宸英的《老易斋法书》,都从不同的层面展现了书法史上的浙东一脉。
金石千载:作为文献的碑帖
“扬厉无前之伟绩,可以勒之金石,垂于无穷”,记录史实、证经补史,正是传统金石学产生的重要原因。在金石文化中,我们不仅可以欣赏书法艺术之厚重,亦能从其内容中获得更多的历史知识。此次展品中,《天一阁图》《重修宁波府学尊经阁记》《甬上三忠遗墨》以及姜宸英的《与三弟家书二通》《谢君墓志铭》等,对于了解甬城历史与人文风骨有着重要的参考。
《天一阁图》为清祝永清绘,袁寅重抚,李良栋刻。其图清晰地再现了天一阁在清朝时的形貌,线条精细,刻图精美,不仅展现了天一阁的建筑形式,也是人们了解浙东藏书文化的重要依据。《重修宁波府学尊经阁记》则向世人展示了自宋以来宁波府学的变迁。宁波是人文教育重镇,特别是明清以来,状元、进士的人数在全国名列前茅。应该说,此碑刻正是宁波儒学兴盛的重要见证。《甬上三忠遗墨》则以肖像与文字并排的形式,展示了陈良谟、钱肃乐、张苍水三位宁波忠义之士。陈良谟为四川道监察御史,曾抵御张献忠进攻,后因守城攻破,而与其妾自缢而终;钱肃乐为明末进士,清兵南下,他毁家纾难,将他的众多兄弟带入军中,投身于抗清决战之中,谱写了“钱氏四忠”的悲壮事迹;与钱肃乐同抗清的张煌言,曾坚持抗清斗争近二十年,后被葬于杭州南屏山,成为与岳飞、于谦一同埋葬在杭州的第三位英雄,后人称之为“西湖三杰”。而姜宸英的《老易斋法书》,其后面跋文就达十余人,从中不仅可以了解时人对书法的见解,亦能从中获得其众多的交游信息。
善装珍拓:作为工艺品的碑帖
自碑帖成为收藏品以来,其工艺性的成分也日益明显。近百年来,碑帖的传拓手法、装帧形式,日益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化遗产。此次展览的最后一部分,借助图片的形式,对碑帖的工艺性从三个层面进行了解读。
首先,对碑帖传拓的工具和步骤进行了介绍。在步骤部分,从上纸、用水、刷平、捶拓、揭去等环节一一进行了图示。其次,对传拓的手法进行了展示。此部分,借助馆藏资源,对乌金拓、全形拓、镶嵌拓等较为常见的传拓手法进行了解读。最后,对碑帖的装帧形式进行了介绍。此部分选取了镶衬、蝴蝶装、经折装等装帧形式。通过此部分的展示,旨在让观众对碑帖的来源、碑帖的分类、碑帖的价值以及碑帖的保护,能有更为直观的认识。
此次展览,主要以天一阁所藏明清刻石的拓片为主要内容。其实,天一阁的碑帖收藏远不只如此。建阁初期,天一阁的碑帖收藏已经有相当数量。钱大昕在《天一阁碑目序》中曾说:“明代好金石者,唯都、杨、郭、赵四家,较其目录,皆不及范氏之富。”这其中有著名的宋拓《石鼓文》、宋拓《泰山刻石》以及《西岳华山庙碑》,惜至清末已流散殆尽。此后在宁波先贤的捐赠下,目前,天一阁馆藏碑帖已达四千余种,重现了昔日碑帖收藏之辉煌。近年来,天一阁不断挖掘馆藏内涵,出版碑帖目录,举办碑帖展览,以让馆藏碑帖更好地惠及众人。
“松篁无俗韵,金石有遗音”,金石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此次展览的举办,对于金石文化的复兴、传统文化的弘扬,都将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而这也正是甬、澳两地间文化交流所希望的“金石遗音”。
摘自中国文物报 2014年12月12日4版 作者:刘晓峰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