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全国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对于刚刚工作两年多的我来说无疑是幸运的。普查让我对文物有了全新的认识和体悟,让我收获了丰富的文物知识,更使我对文物的保管、文物账目的建立有了较为系统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这次文物普查是全国性的活动,扬州作为试点城市要比其他地区提前一年完成,不但时间紧、任务重,而且标准高。唐城遗址博物馆是扬州市一座规模有限的小博物馆,多年来由于文物管理制度更新的不及时,入账文物仅仅三百余件,大量馆藏文物亟待清理,普查活动的开展为我们馆完善文物保管制度、全面整理馆藏文物、科学有效保护文物提供了良好契机。

为此,馆领导积极制定文物普查工作方案,成立文物普查工作小组,组织参加市文物局举办的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培训班。根据普查工作范围、规模等合理测算普查经费,购置普查设备,填写《国有单位文物收藏情况调查登记表》,随着前期准备工作的开展,我们馆的普查工作也正式拉开了帷幕。这次普查由一名南大考古专业高材生带着我两个人进行具体操作,在人手少、工作随意性大、没人监督的情况下,我们并没有消极怠慢,反而打起十二分的精神,做足长期奋战的心理准备,精心制定详细的实施计划,分工与合作兼施、库内与库外并行,有条不紊、繁而有序,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每一个步骤。

第一阶段排查,从没有入账的文物开始,经过账、物核对,文物清库、文物筛选,共选出七百余件文物。第二阶段整理,由于人手不足,文物清洗成了困难,文物出土时清洁本就粗糙加上多年来无人问津和标签腐化发霉,使这批文物的清洁成为繁重任务。寒冷的季节,冰凉阴湿的地下库房,为了擦拭细致和安全需要,我们不能带手套,当从小娇生惯养的我把手浸到冰水中的那一刹那,心里着实酸酸的。五六百件陶瓷器,出于安全考虑,全部需要放在地上清理,我们只能蹲在地上,每当站起来时腿已经麻得失去知觉。上百件家具为了防潮和节省空间,都摆放在高处,体积大而且质量重,根本无法挪移,清洁时,我们要使出各种办法、摆出各种姿势爬到高高的架子上。清洁过程中稍不留神将修复处碰坏了,我们要停下手中的活开始文物修复的工作。就这样一件件、一遍遍、小心翼翼、细致入微,擦拭每一件文物,每一个细节,虽然累,但是我们心里清楚,慢工出细活,绝对马虎不得。一个多月过去了,清理工作终于完成了,当请来专家做鉴定,做标签,再次看到这些闪光的器物时,我们如同见到亲人般亲切、欣慰。接下来是

数据阶段,我们更换着各种测量工具,采集着各种数据信息,整理并录入电脑,有时候会因为要确定一个数据的准确性翻阅各种资料,有时候会因为一个输入失误,重新一一核对,耗费大量精力和时间。就这样,每天迎着暖阳,伴着笑声离开办公室,每次又伴着冷清,拖着疲惫的身体和脏兮兮的双手结束一天的工作。面对库房的阴冷,清理的艰苦,我们并没有退缩,面对一个个测量、一遍遍核对,我们依旧保持乐观。当将所有文物录入总账,编好总登记账号,逐一贴好标签时,发现已经将每一件文物抚摸过四五遍,等拍照片和后续整理时,尽管还要再抚摸几次,但我们感受的却是幸福,每一次接触都是宝贵的经历……

我们馆的馆藏文物主要特点是上级品不多,普通文物占绝大多数,且部分破损严重。经过普查中的触摸,我们似乎已经对它们产生无法言语的感情,在我们心里,每一件文物都是有生命的,不能带着价值衡量的眼光去对待,不能只关注完整和特殊,还要看到那些普普通通的所谓“不起眼”的文物,因为修复后的它们风韵犹存,依然述说着古人的智慧,并将闪烁永恒的光芒。

摘自:中国文物报  2014年5月30日3版  作者:姜凌宇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