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平镇万街新型社区
本报记者 贾昌明 四月末,记者来到了著名的成都新津宝墩遗址。宝墩遗址是一座距今4500年前的史前古城,分内外两座城,早期发现的内城面积已有60多万平方米,几年前发现的外城更是达到了276万平方米的惊人面积。宝墩古城填补了成都平原三星堆文明之前的空白,在成都史前考古乃至中国早期文明研究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并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站在宝墩遗址上,成都博物院考古队正在紧张地进行发掘,一座面积达数百平方米的大型房屋已经在挖掘不到三十公分的时候就展现了她的容颜。环顾四周,已经成熟等待收割的小麦正随着微风摇摆,竹林中点缀着几处农舍,一派宁静的景象。此情此景使记者不禁产生了一个疑问:为了保护古代遗址,不能太深地挖掘取土是最基本的要求,况且是宝墩古城这种重要遗迹埋藏较浅的遗址,而这和当地农民的生产生活难免要发生矛盾,这个矛盾是如何解决的?
记者在遗址外的新津县新平镇万街新型社区找到了答案。一进社区,一栋栋崭新的六层小楼整齐排列,其间绿树成荫。一条小河穿过社区,静静地流淌,社区里面超市、卫生站、篮球场和各种文体设施应有尽有。若不是马路和篮球场上铺晒了一层今年的新麦,记者真要怀疑自己置身于哪处高档小区了。而在这里居住的人们,正是曾经祖祖辈辈生活在宝墩古城上的农民。
然而,宝墩遗址范围如此广大,保护起来绝非易事。况且,要让世世代代居住在其上的数千群众迁走,并且让他们过上比以前更好的生活,难度可想而知,组织保障、财力投入、科学规划、环境整治,样样任务都很艰巨,这些都是如何完成的?
据新津县政府和成都博物院的工作人员介绍,为了更好地保护宝墩古城这座超大型遗址,同时又能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当地坚持把宝墩大遗址保护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谋求大遗址保护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相契合,与当地群众人居环境改善和遗址居民致富相结合,帮助遗址区居民扩大就业、增加收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让遗址区居民共享大遗址保护成果,使遗址区居民成为大遗址保护工作的最大受益者,实现宝墩大遗址保护和提高遗址区居民生活品质的“双赢”,从而探索出了一条大遗址保护与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的新路。
对于宝墩遗址的保护工作,新津县成功争取到了由成都博物院统筹的国家文物局宝墩大遗址保护第一批专项资金500万元,宝墩古城遗址总体规划费130万元。加强保护规划编制,邀请清华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完成《成都平原史前城址——宝墩古城遗址保护规划立项报告》,获国家文物局批复同意立项。目前,已着手启动《成都平原史前城址——宝墩古城遗址保护规划》的编制工作,并编制完成《宝墩古城遗址抢救性临时保护设施设计方案》。
在科学规划的同时加大考古工作。2009年以来,成都博物院对宝墩古城进行了多次发掘,发现了外围城墙、大型建筑基址、墓葬、灰坑、古河道等一系列重要考古发现,夯实了宝墩遗址保护计划的基础。
确定了以古城遗址为核心,以建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为立足点,实现大遗址保护与经济建设的高度融合的理念。将宝墩遗址全方位推向大众,把考古遗址公园的核心区打造成为城市品质生活中传承民族历史的标志性元素。
为了将遗址上的居民顺利迁走,新津县主要领导组成专门的工作小组。县里先后投入3.8亿元实施遗址保护区内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将遗址保护区内宝墩村、双石村农户搬迁集中安置在新平镇万街新型社区。社区占地面积171亩,于2011年8月建成。该社区位于新平镇万街场镇,毗邻“成新蒲”快速通道,共集中双石、宝墩两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搬迁农户1498户,3986人居住。社区内基础设施齐备,便民服务中心、视频监控系统、停车场、文化活动中心、健身广场等“1+21”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完善;并建成了集商业、公服功能于一体的社区商业综合体。社区建立了联合党委、业主委员会自治、联合监委会监督、社区管委会实施、社区服务(物管)中心等组织和机构,宝墩投资有限公司负责经营管理。社区推行“社区物管自己办”,建立了社区居民“自主、自聘、自评”的物业管理服务机制。让入住的居民切切实实感受到在新型社区中的现代化生活所带来的舒适和便捷,让他们从内心里愿意搬迁,配合遗址保护工作。
对于搬迁后的土地,则采取将片区土地统一汇聚、规模流转给专业大户,采取“大园区、小农场”的模式,既扩大了种植规模,提高了生产效率,又解决了双石、宝墩村农户集中居住后“地由谁来种”的问题。
坐在社区的树荫下,记者和以前的宝墩村民、现在的新型社区居民攀谈。当地居民中的年轻人多外出打工,老人和孩子在有充分保障的现代化社区中生活,他们质朴的脸上露出的笑容似乎已经给出了一个答复。加强祖国历史文化的传承保护和追求现代化的生活,在这里渐渐交汇融合。
摘自:中国文物报 2014年5月30日3版 记者:贾昌明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