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纳寺教学现场

7月18日,又一场雨过后,西藏林芝地区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培训的现场教学在羌纳寺开始了。培训老师手把手教授普查员测量、拍照、建档、定级等现场操作要领。

“我们在搬动文物的过程中必须要注意文物的安全”西藏自治区普查办的索朗杰布强调。他熟练地介绍着佛像、铃杵、钹的拍照

和注意事项。普查队员们认真的边看边听边记录。为确保基础数据的完整性、真实性和准确性,西藏自治区按照西藏可移动文物的特点,制定了专门的可移动文物登记本,包括登记编号、名称、原名(藏文名)、级别、质地、年代、质量、
完残程度、保存状态、文物数量、实际件数、文物来源、尺寸、入藏年代、鉴定意见、备注等内容。“注意:因为‘钹’比较特殊,在填写的时候注意文物数量是1件,但实际数量是2件。”

唐卡是藏族文化中一种独具特色的绘画艺术形式,题材内容涉及藏族的历史、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等诸多领域,是西藏可移动文物普查重要的一部分。“这是一幅布画唐卡,宗喀巴大师像,级别为一级,年代为16至20世纪,尺寸分为内外两部分来记录,内长117厘米,宽83厘米,外长224厘米,宽142厘米。‘颜色脱落’要在备注中注明。”索朗杰布一边量尺寸一边细致地讲解了唐卡的登记方法。

这些普查员来自林芝地区7县共28名。经过两天的课堂授课,掌握了表格填写、数据录入等内容和各项普查的技术指标。

普查工作启动后,林芝地区及时成立了地区和7县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领导小组、设立了办公室、落实了工作人员和工作经费,同时结合西藏特点和林芝实际,从各县文物、统战、民族宗教等部门抽调人员组成了县级普查队,地区成立专家督导组。

“培训后,会积极做好宣传动员工作,希望带动寺院的喇嘛和僧人积极地参与到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中来”,参加培训的西藏朗县民宗局副局长米玛说。

林芝地区共有文物点279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34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46处。其中收藏有可移动文物单位数估计为140余处,主要在寺庙、拉康、日追、庄园、博物馆、档案馆等。

据介绍,在“十一五”时期林芝地区组建工作组完成了5县15处重点寺庙、拉康文物登记建档鉴定工作,属于文物管理常规工作,按照编号、名称、年代、质地规格等内容制作成藏汉两种文字的专用表格,形成了电脑管理模式。

“而此次可移动文物普查在规格、重视程度上更高,在技术指标、专业技术上要求更严,在经费和人力投入上更大,是林芝地区对可移动文物开展的一次大规模、细致的普查。普查员培训结束后,各县普查队员从7月下旬开始对辖区进行拉网式的可移动文物普查,12月之前完成

、资料查阅、信息复核、级别认定等14项重要指标工作,地区专家督导组定期和不定期的深入各县开展技术指导和督导工作,到普查结束前全面了解我地区所有可移动文物藏量及基本情况”,
林芝地区文物局副局长多布杰说。(中国文物报 记者徐秀丽)

羌纳寺位于林芝地区米林县内,寺庙始建于公元1422年,由杰斜阿·仁增朗杰创建,初奉噶举派,后改奉格鲁派。1950年察隅大地震中部分建筑损毁,后由寺庙出资于1953年在原有的基础上修复。现为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目前正在维修过程中。“选择羌纳寺进行现场试点教学,不仅因为羌纳寺的文物种类多,也希望普查员们能体验感受文物的维修工作”多布杰说。

摘自:中国文物报 2014年7月22日第1版 记者:徐秀丽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