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品说明是博物馆以文字形式向观众传递展品信息的陈列语言,其重要性毋庸置疑。然而目前我国博物馆的展品说明很多内容简单、语言枯燥,未能很好地起到传递展品信息的作用。
展品说明及其存在问题
展品说明是博物馆以文字形式向观众传递展品信息的陈列语言,通常采用小说明牌的方式布置在展品附近,具体解读每一件展品的内涵。展品说明一般包括名称、时代、质地、来源、收藏单位等内容,重要展品的说明还会附加一定长度的文字用以叙述展品的铭文、器形、重量、制作工艺、艺术特点、历史价值等信息。观众通过阅读展品文字说明不仅可以认识展品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还可以了解展品背后鲜活生动的故事。因此展品说明的质量关系到观众对每件展品乃至整个陈列展览的理解。
除了部分具有较强审美价值的展品外,博物馆大部分展品由于早已脱离原来所处的社会历史环境,其蕴涵的丰富信息很难为人们所了解。而展品本身所能提供的直观、感性信息又有很大的局限性,仅靠这些视觉信息,观众很难对展品有深入理解。另外,由于观众的艺术审美层次和历史知识素养各不相同,他们对展品视觉信息的理解能力也各不相同。如果缺少必要的文字说明,观众很难凭借其自身经验来理解隐含于展品背后的内容及意义。所以,展品说明必不可少,它是观众获得信息的重要来源。
展品说明在展览中起着传递信息与诠释信息的作用,它是沟通展品与观众的桥梁。有了展品说明,观众便可以接收从文字到展品和从展品到文字的双向反馈。这让我想到了我们在参观博物馆、观看展品时一种有趣的心理活动,即“我要在我所观看的展品上找到说明牌上对它的描述”。因此,展品说明越准确、越翔实、越生动,观众接收的信息也就越丰富,对展品的理解和认识也就越全面、越深入。
对于目前博物馆展品说明存在的问题,首先从展品说明的文字内容来看,大多过于简单。我们知道繁复的文字说明容易分散观众对展品的注意力,而且密集的信息量容易导致参观疲劳,但过于简单的展品说明同样存在着很多问题,其中信息缺失便是我们在观展之后常有的感受。目前很多博物馆的展品说明局限于展品名称、时代、出土地点这三大基本信息,对于展品的特性、用途、流传经历等则很少介绍。这种简单化的信息描述远远没有达到观众对于展品情况的渴知程度,甚至会使观众感到与最初走进博物馆的期望不符。这样的文字内容更像是展品标识,而非展品说明。
其次从展品说明的语言表达来看,大多给人以呆板枯燥、教科书式的感觉。这样的展品说明更像是文物图录,仅仅考虑到了浅层的信息传播需求,而忽视了对展品内涵或是展品背后故事的呈现。此外,文字说明对展品的描述缺乏针对性,例如原本是两件不同的青花瓷器,可能由于说明文字的程式化、简单化而无法突出展品各自的特点,我们所看到的只能是它们体现的共同信息,这样原本应该是很生动、很具体的展品信息常常被文字说明所限制,甚至忽视,无法进入观众的视野。程式化的展品说明千篇一律、缺乏新意,无法显示出陈列语言应有的特色。
以上两方面是目前博物馆展品说明普遍存在的问题,要想解决好文字说明简与繁、严谨与生动这两组同时并存的矛盾,我们必须创新展品说明撰写的思路。
如何撰写展品说明
那么怎样的文字说明能恰到好处、灵活生动地向观众传递展品信息呢?我们可以从“变与不变”的角度进行思考。
展品说明需要“变”,是指展品说明要根据展览主题、展出器物以及参观人群的不同,适时调整文字内容,有所取舍和侧重。首先是展览主题,如果将其设计为历史陈列,那么我们应该广泛搜集展品的相关资料,充分挖掘展品内涵,借助文字说明将展品所蕴含的补史证史的信息揭示出来;如果是艺术陈列,我们应遵从就简原则,尽量为观众提供最具体、最明确的展品信息,减少辅助信息,让观众的注意力集中于展品本身。
此外,我们还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文物具有丰富的内涵,同一件文物可以多次成为不同主题陈列的展品,这时就需要我们根据陈列主题对展品说明重新构思。例如同一件青铜器在美术陈列、历史陈列或者科技陈列中所传递的信息和揭示的价值是不同的,因此我们必须根据特定的陈列主题对展品说明调整、设计,使之在这一确定的陈列主题或知识领域里发挥作用。对于超出主题之外的信息应该合理限制,避免冲淡观众对特定主题的理解。
其次对于不同类别的展品,其文字说明应该有所区别和侧重。例如对陶瓷器展品的说明可以侧重于描述造型、工艺、纹饰、胎釉特征、历史环境、社会需求等;对书画作品的文字说明重在介绍作者风格、艺术特色、时代特征等;对青铜器展品的介绍侧重于器形、纹饰、铭文等;对玉器类展品的说明可以侧重表现质地、工艺、
及其体现的社会风尚等。以上仅仅是对展品的笼统分类,事实上博物馆的展品种类多样,即使在同一器类中也不可能存在一种统一的说明模式。总之我们应该根据展品自身特点加以描述说明,力求在表现出展品个性特征的同时,与陈列主题相契合、呼应。
最后考虑到博物馆参观人群是一个相当庞杂的观众群体,展品说明的撰写需要统筹兼顾,力求雅俗共赏。这其实涉及信息传播的层次问题,一方面要合理考虑具有专业背景和相关知识群体对高雅艺术的欣赏要求,另一方面也要充分考虑更多普通观众对展品信息的接收情况,满足其基本的信息需求。因此展品说明应该更多地从观众角度撰写,兼顾知识性和普及性;语言表达应该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此外还可以通过适当地增加信息量来使观众最大限度地理解展品,同时也为不同层次的观众提供更多的信息选择。
以上三个方面是从“变”的角度来探讨展品说明应该如何撰写,接下来我们将从“不变”的角度对展品说明撰写所遵循的一些原则进行论述。首先是内容真实、语言准确。展品说明所传递的信息应当以真实、准确为前提,文字说明要如实地介绍展品的时空信息与使用信息,这就需要设计者在认真研究每件展品资料的基础上,对说明文字仔细推敲、反复斟酌,以确保展品说明所传递的是真实准确的信息。
其次详略得当、契合主题。撰写展品说明时不必面面俱到,只要能在陈列主题之内准确精炼地阐释内容、说明展品就好。对于那些可以通过视觉所感知的信息,如展品的造型、颜色、材质、尺寸等,展品说明中应当省去,因为如果这些外观信息一旦出现在展品说明中,便是重复、无效的信息。这就需要在保证观众信息需求的基础上,根据展品自身特点对文字说明的信息量作出取舍,引导观众阅读那些更重要、更有趣的信息,避免说明文字喧宾夺主、分散观众对展品的注意力。
此外,还需要指出的是,展品说明牌不宜制作过大,对于那些展品说明牌承载不了又较为重要的信息,可以适当利用展品后面的背板加以补充说明。这样既保证了观众足够的信息需求,又为观众选择接受信息提供了可能。
展品说明的撰写看似微不足道,却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它不仅体现着陈列展览的语言特色与服务宗旨,还反映出博物馆在寻求自身定位与服务观众之间的交流、碰撞与互动。同时,对展品说明撰写的研究也反映出当今博物馆学研究向着微观层面发展的趋势,那些曾经被我们认为理所应当忽视的细节,如今重新得到重视。尽管博物馆在未来多样化发展的道路上面临的困难有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也很多,但我们也由此看到了一个更为包容、开放、崭新的博物馆形象。我们相信未来的博物馆会在不断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找到自身的定位、实现自身的意义与价值。
(摘自:中国文物报 2014年9月30日8版 作者:周墨兰)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