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博物馆免费开放,各地举办的展览越来越多,内容越来越丰富,特色越来越明显。这么多的展览活动,如何提升传播效果和教育功能,除了在展览项目的选择、内容的丰富、
的特色、活动的组织、宣传的推动以及服务的优质等方面下工夫外,还应积极提高展览标题的创作水平和艺术感染力,架设博物馆与观众之间的“桥梁”,更好地提高观众对展览活动内容及信息的接受、吸收程度。一个好的展览标题,不仅能起到引导观众的作用,同时也能够在更大程度上激发观众的兴趣,提升博物馆的影响力和吸引力。特别是随着浅阅读、选择性阅读、读题时代的来临,重视展览活动标题的制作,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业内人士和广大观众所关注,同时也给广大博物馆从业人员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和一些新闻等的标题一样,博物馆展览标题作为揭示活动主要内容或特色的最简明文字,是每个展览活动主题最扼要、最有力的体现,具备准确、醒目、生动、通俗等特征。展览标题紧紧服务于博物馆社会职能、展陈特点和观众需求,成为展览活动内容、风格、主题的另一种展示,或传播新的知识,或给观众带来参观的兴趣,或满足观众的好奇心理,或引发观众新的思考。通过标题的关联、串接,或情感透露等多种作用,贯穿于博物馆展览组织的始终,贯穿于观众参观展览的始终。
令人欣喜的是,在博物馆展览标题艺术创作中,广大博物馆从业人员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创作原则、艺术手法和特色创新等方面都取得了积极的效果。实践中,能够让展览标题出新出彩的手法很多,其中,在标题制作中巧妙地引入“一字经”,或恰当引用,或抒发感情,或设置悬念,这些别具一格的标题,可以让我们的展览标题语言更简洁、节奏更强烈、色彩更绚烂、意境更悠远、情感更丰沛,让展览标题更有意味、趣味和韵味,让观众一目了然、一见倾心,起到了“以一当十”的效果。
一语破的求简洁
简洁是标题的一个非常鲜明的特征,展览标题简明揭示了活动的主要内容或特点,是每个展览活动主题最简明、最有力、最好的体现。在拟制标题时,我们要善于结合时代特征,立足展览本身,结合展览活动,加强对主题的了解和理解,通过精心构思和悉心提炼,同时通过最简明的文字、图式等手法的运用,增强展览标题的艺术感染力。
水·城市 (2011.3,北京自然博物馆)
萧山近代乡贤楹联展 (2013.4,萧山博物馆)
“水·城市”展览,以“城市与水”为主题进行展示。在水与城市之间用“·”进行组合、连接,鲜明地表达了水与城市的依存关系,同时“·”也寓意深刻,象征着水的形状、点滴的珍贵,和展览主题非常贴切。
标题的直观性和简洁,可以集中观众的注意力,而且通过这种活泼的形式,以及符号、线条、色彩等多种元素的运用,可以很好地表达展览主题,给观众以直观的感受,观众一看标题就可以得到所需要的信息,从而快速作出选择。
一枝独秀善引用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在展览标题创作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拿来主义”,结合展览的主题、作者风格等因素,恰当地运用引用、活用、化用一些古诗词制作标题,达到出人意料的艺术效果。
大雅久不作——寻觅萧山朱家济先生特展
(2013.1,萧山博物馆)
“大雅久不作”出自诗人李白的《古风其一》。诗人在“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中表达了一种激情与使命感,激人心智。而对于朱家济先生来说,无论是书法作品还是其人的精神风骨,实是大雅之声的真实写照。引题“大雅久不作”,对朱家济先生作品展览作了很好的解读和深化。
雕栏玉砌今犹在——汉中古建筑石墩展
(2013.3,萧山博物馆)
“雕栏玉砌今犹在”引用了五代词人李煜脍炙人口的词《虞美人》。原句应为“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从“应”到“今”,精妙地点出了汉中古建筑石墩的历史跨度和文化魅力,寓意深刻。石墩,作为古代建筑的重要基础构件,除了使用功能外,还承载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这些来自汉中盆地的明清古老石墩历经百年,至今风韵犹在,给人留下了恢弘的想象空间。(上)
(摘自:中国文物报 2014年9月2日8版 作者:毛剑勇)
千峰翠色——中国越窑青瓷特展
( 2011.12-2012.2, 宁波博物馆)
天涯芳草——温州与国外友好交往礼品特展 (2008.11-12,温州博物馆)
“多一字不如少一字”。在标题制作中,有时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展览主题,对人们熟知的古诗词做一些必要的删减,既达到标题简练的目的,又足以让人眼前一亮。
“千峰翠色”出自唐代诗人陆龟蒙赞誉越窑秘色青瓷的著名诗句“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标题中仅用了“千峰翠色”四个字,便很好地表达了越窑青瓷色如山峦之翠,滋润而不透明的神秘色彩,简约自然富有质感的素静之美。而“天涯芳草”出自北宋苏轼的《蝶恋花·春景》。本次展品为历年温州市政府与海外友好城市及温州籍侨胞社团交往中,接受馈赠的礼品,品种繁多,特色鲜明,从中可以领略馈赠国的民族性格、地域风情,又可见证友好往来的历史。展览标题从“天涯何处无芳草”中取了头尾四字“天涯芳草”,对展览主题进行了深化和强化,深情动人。
除了一些古诗词的引用、化用以外,在标题创作中引用歌词、俗语、熟语、流行语、谚语、歇后语等等,同样也能起到异曲同工之妙。
千年等一回——雷峰塔出土文物展
(2009 .7,浙江省博物馆)
春天的故事 ——中国美院油画系教授秦大虎个展
(2013 .3,经典壹号艺术空间)
《千年等一回》是《新白娘子传奇》的主题曲,歌曲旋律优美、唱词经典。雷峰塔出土文物展用“千年等一回”作引题,雷锋塔、白蛇、许仙等所熟悉的词眼隐含其间,呼应“千年等一回”,和展出的文物非常吻合,让人思绪万千。这一句“千年等一回”,也隐含展出文物的珍贵,值得观众期待,同时还唤醒了观众心中的一些记忆和温情,非常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一下子让观众有了亲近感和熟悉度。念着标题,有的观众甚至会轻轻和唱起来,印象就更为深刻和丰满。
而“春天的故事”取自人们熟悉的经典歌曲《春天的故事》。秦大虎个展展出的数十件风景油画作品,讲述的正是春天的故事,如花红柳绿的西湖风景系列作品,让人心情明净轻快。虽然此春天的故事非彼春天的故事,但展览标题巧妙地借用了歌曲标题入题,贴切传神,和展出的作品题旨也相符,又没有突兀之感。
一字千钧动态美
俗话说,“一动不如一静”,在标题中制作中,有时我们却要讲究“一静不如一动”,如在标题中较好地运用一些动词,特别是单音动词,能够让标题特别出挑,增强标题的气势和感染力,让人精神为之一振。
光灯吐辉——中国古代灯具艺术藏品展
(2011.5,西安博物院)
虎跃千年——2010年虎文化展
(2010.2,首都博物馆)
聚散乾坤——馆藏清代折扇艺术展
(2012.12—2013.2,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
上述标题中,“吐”“跃”“聚散”这些动词,传神、贴切表达出展品在造型、色彩等方面的特征,鲜活新颖,让人身临其境,如“聚散”,形象地表述了扇子的动态美,折扇一开一合,一聚一散,非常有动感,十分形象。同时,动词又加强了标题的可读性,诵之朗朗上口。
一反常态寻求异
充分利用人们的求异心理和逆向思维,把握人们的普遍心态和求异心理,通过改变我们常见的甚至是固有的语态或者词语搭配顺序制作标题,也常常容易让标题出彩添色。
丝路之绸——新疆纺织品文物修复成果展
(2012.11—2013.3,中国丝绸博物馆)
南北·西东——刘伯骏、何汶玦、张鸣、郭游联展
(2013.1,云南省博物馆)
“丝绸之路”是常见的词语,这个标题在引题中把语序颠倒,作“丝路之绸”,突出了展出的对象——绸或纺织品,标题即刻有了鲜活感,同时也点明了展品的地域特征,让人会心一笑。而“南北·西东”与我们平日的语言习惯也有所颠倒,我们常常讲的是“东南西北”或是“东西南北”,在这里偏偏用了“南北和西东”,含义丰富,其中“南北”意指地域,“西东”所指运用东西方不同的艺术媒材。展出的国画、油画、版画、陶艺等艺术精品,是来自不同地域的艺术家、不同类型的艺术表现形式、不同风格的艺术语言的碰撞和结晶。这类标题,十分容易挑动观众的情绪和激发观众探求的愿望。
一语双关用谐音
在一些主题展览中,利用谐音手法制作的标题也较为常见。通过谐音的运用,增强了标题的生动性、形象性和趣味性,而且朗朗上口,拉近了与观众之间的距离。
五光石色——彩色宝玉石展
(2013.1—3,广东省博物馆)
“五光石色”用了“五光十色”的谐音。彩色宝玉石色彩鲜艳,富有晶莹和自然美,“五光石色”本身蕴含丰富的色彩,“石”字又点明展品特质,标题给观众带来了足够的视觉享受,同时不乏情趣。这样使用谐音不觉突兀,反增不少意趣。这类
的运用,可谓一箭双雕。(中)
(摘自:中国文物报 2014年9月16日8版 作者:毛剑勇)
一咏三叹话重复
在很多电视新闻中,有时为了强化内容,对重要的画面进行重复播放,加深观众的印象。这类手法,在展览标题中也时有运用。标题通过词语的巧妙搭配和必要的重复,反复咏叹,回环往复,层层递进,不仅没有枯燥、单调之感,反而营造了一种难以言表的意境和感觉,令人久久回味。
无穷天地无穷感——台静农书画精品展 (2012.11,北京鲁迅博物馆)
在恰当与不恰当之间——何曦水墨艺术展(2013.3—4,苏州博物馆)
“无穷天地无穷感,坐对斜阳看浮云”。语出台静农先生《几度飘零》,用“无穷天地无穷感”作引题,一方面点出了创作者的背景,同时“无穷”的反复,给标题增添了一种强烈的节奏感和音律美。
何曦的水墨艺术,重在对画面的异化处理,剥离了画面所蕴含的情感因素,表达一种不确定性、非唯一性,把观众从传统审美的惯性和惰性中解脱出来,引导一种全新的审美视觉体验。引题“在恰当与不恰当之间”,对这种艺术特色进行了捕捉,结合展品的风格,标题焕发出了恰当的戏剧效果。
一枝一叶总关情
标题不仅具有写实功能,有时在标题制作中合理抒发感情,嵌入一些充满感情色彩的字眼,既情真意切,又能强化感染力,带动观众情感的宣泄点,从而增强传播的效果。
海边有片红树林(2007.9,北京自然博物馆)
重生——什邡5·12地震周年纪念展(2009.5,首都博物馆)
“海边有片红树林”,展示了红树林中的主要动物群落、红树林的生态功能及红树林的现状与保护情况。标题采用散文笔调,语气平淡,但淡淡之中让人体味到一种不一般的情感。读着标题,观众眼前仿佛显现出一幅与红树林相关的美妙图景,给观众带来了一种诗意的享受。这类抒情式的标题如和展出的内容相协调,十分容易引起观众共鸣,让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
“重生——什邡5·12地震周年纪念展”,引题“重生”,充满了一种欣喜、豪迈的气概,语气肯定,具有较强的冲击力。展览以230幅照片和6个重建项目模型,再现了什邡人民的抗灾历程,展示了共建美好家园的阶段性成果,让观众体会到了什邡人民众志成城,百折不挠的高贵品质和可贵精神。这是一个城市的重生,更是一种精神的重生。
一头雾水添悬念
在标题制作中,故意提出一些问题,设置一些疑问,初始给观众带来一头雾水,似乎不知所云,但正是在标题中设置悬念或疑问,容易引发观众积极的思考,容易激发观众的好奇心,让观众的心思千回百转。悬念设置有的提问题,有的设符号,有的是描述一种看似毫不相关的现象,让人心生疑惑,从而产生一探到底的兴趣。
迈松在想什么——法利冬·佐达作品展(2012.12,首都博物馆)
法利冬·佐达,塔吉克斯坦共和国著名画家。此次展出的作品中有一幅《身穿盛装的迈松》,画面中迈松身穿节日盛装,坐在出嫁时的挂毯前凝望,不知道是在回味过去时光,还是想念亲人,或者是想些其他的一些什么,让观众思绪万千。引题“迈松在想什么”,巧妙地对作品进行解读并运用到标题中,饶有情趣,不免让观众对画家的其他作品也产生兴趣。
我不在这里
—— 一个没有弗朗西斯·亚历斯的展览(2010.4—6, Appel艺术中心)
初见标题让人迷惑,挠人心思。我是谁,我不在哪里?为什么? 为什么这是一个没有弗朗西斯?亚历斯的展览?种种疑问,带动观众的参观情绪,探询一个一个的疑问,相信观众在一个个的问题中增强对亚历斯的认识,对展览作出不同解读。或许,这便是这场展览带来的最大的成功。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这个标题可谓功不可没。
标题创作手法自然不仅限于以上几种类型,需要我们广大博物馆工作者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努力。在展览标题创作时,应善于运用博物馆的文化元素,运用多种表现手法,多多思考一下观众的需求,不断加强博物馆传播的砝码。唯有真正在乎观众,才能让我们做得更多,才能让更多的观众选择我们,选择走进博物馆。(下)
(摘自:中国文物报 2014年9月30日8版 作者:毛剑勇)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