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头沟区川底下村落全貌

门头沟区川底下村落全貌

关注北京传统村落保护利用

本报记者 高 游

传统村落的保护利用是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北京市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工作由北京市名城委统筹、北京市农委牵头负责。多年来,北京市文物局配合市农委、市规划委等有关主管部门积极做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传统村落保护工作,开展了文物保护修缮、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申报、传统村落调查研究等工作。文化遗产日前夕,本报记者就北京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利用,采访了北京市政协文史学习委副主任孔繁峙。

传统村落保护的必要性

提到传统村落保护的必要性,曾任北京市文物局副局长、局长多年的孔繁峙娓娓道来。第一,从北京发展史来讲,先有了传统村落再有城市最后组成都城。从考古发现看,五千年前已经有了传统村落。六千年前左右,从上宅文化堆积出土物可以推定当时已经形成传统村落地区。门头沟东胡林遗址的古墓葬中发现有小米,说明那时北京已经有了农耕,不是游牧经济而是农耕经济。传统村落的数量很大,它是名城形成的文化基础,如果没有传统村落就不可能有最早的分封,就不可能有城市的陆续出现。第二,传统村落是古都北京的历史文化环境。如果北京古都相当于大树,则历史村落相当于森林。这棵树是长在森林里的。第三,传统村落是名城的历史文化资源。它是北京形成初期以及名城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资源。

北京传统村落保护工作

谈起传统村落的保护问题时, 孔繁峙告诉记者,实事求是地讲,传统村落的保护,晚于名城保护,更晚于文物保护,这在全国是有共性的。但北京市很早就开始对典型村落进行保护,从1995年开始每年给爨底下村30万元,用于保护修缮。以后又公布了十个古镇,如通州区的张家湾、密云县的古北口、门头沟区的三家店等。

北京市传统村落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受到城市化的冲击,这是必然的。村落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受到城市发展的冲击,北京三环以外的环路扩张,像摊大饼一样,许多传统村落消失了,有的就留了地名,最典型的就是魏公村、中关村。这两个地名,历史上是建有镇的。上世纪七十年代时还能看到镇内建筑的走向和规模,应该说那些建筑反映的是历史,现在镇消失了,历史脉络中断了。因城市的发展,这段历史没有了,只留着地名,这可以说是北京市发展中留下的遗憾。能够保留下来的村落也将面临现代化的巨大冲击。居民都要过好的生活,经济条件好了盖新房就要拆旧房。即使不拆,也要装修,就要完全变样。

当然社会发展不会因为保护而停滞,如何在保护中发展、把传统的东西保护好。孔繁峙认为,现在存在观念问题,认为传统的东西又破又旧,认为经济落后的时候,传统的东西也是落后的。这种“追香港”、“追纽约”眼里只有高楼大厦的观念是不对的。北京十几个远郊区县在当年都有独立的县城,像昌平区、通州区都有两千多年历史,但我们没有保护好原来的古城,现在想起来还真是可惜。按说,北京应该是保留有村、镇、县、都城一个完整的历史遗产系列。如果只是古都北京孤零零的,历史完整性就没有了。

这些年我们在传统村落的保护上探索三种方式。第一种是原汁原味的传统村落。这种传统村落主要是在深山,如爨底下村、灵水村。各级政府也做了许多工作,建筑、街道等没有进行现代化改建。门头沟区在2010年出台了区村落保护相关管理规定,中心思想是别拆传统村落。这些传统村落的建筑都是历史,本身没有现代化,新的建筑和新的楼房都没有,但也面临着历史建筑年久失修的情况。这些村落之所以能够保留还有一个因素是人员大量外流,村庄就停止发展,比如爨底下村,像是被时间掩埋。第二种是随着时间推移而发展的传统村落,但保留着原有的格局和风貌,保留原有的建筑形式并增加一部分现代化设施。这种情况在哪个区县都有。第三种是属于恢复的,有的村子已经不存在,重新改造,异地恢复建设。比较典型的是密云县的古北水镇。

现在国家对传统村落都很重视。很多区县都采取了措施。第一,对传统村落建筑形式进行保护。对急需抢救的传统村落都作了保护规划。政府部门提了很多要求,争取整体性、保护性结合。第二,做好传统村落利用。绝不是仅仅是文物本体的利用,而是所有历史建筑的利用。既要保护传统村落,又要提高传统村落内现有居民的生活水平,可以适当采用现代材料。第三,注意传统文化的延续,深入挖掘传统村落的历史文化内涵。第四,村落的发展怎样更适合延续使用和现代化生活。解决好生活用水、排污、污水再利用、垃圾处理或再利用等问题,生活现代化但不妨碍历史原貌。

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谈到保护中存在的问题时,孔繁峙认为,主要有四个方面:第一,急功近利,过度开发利用。第二,利用中传统村落的文化内涵发掘不够。第三,商业化的倾向加重,把保护传统村落作为赚钱的方式,过于经济化。第四,将传统村落保护作为一种政绩一哄而上。

今年,市政协把历史街区和传统村落作为调研课题,准备有调研成果之后向政府提出如下建议:

一、加强传统村落立法工作。

二、建议把传统村落作为各区县的区域历史予以保护。

北京市像八里庄、十里铺这样有传统的传统村落一定要保护好 。要加大平原地区传统村落保护力度,采取防护措施 。使其不但有地名,还要有保护和恢复传统格局、走向、建筑形态等。

三、建议重要的县城作为周边历史环境恢复,重要县城位置应该保留。几千年的文化中断是重大损失,应该标明古城、古镇和传统村落街道的历史走向,标明历史城门的位置。

四、建议北京市对古村镇保护有问责制。

孔繁峙认为,各级政府、市农委、市文物局、市规划委等管理部门包括区县政府都已经认识到保护传统村落的重要性。目前,经济上考核指标压力小了,文化将作为重要指标。只有如此,传统村落的保护利用将进入良性发展轨道。

“让文化遗产保护活起来”——专访北京建筑大学教授业祖润

本报记者 高 游

6月10日,记者见到获得2012年“中国民居建筑大师”称号的业祖润教授时,顿时觉她比我想象中的要淡雅,左肩带有黑色刺绣的蓝色上衣衬托着脸色白皙红润,优雅地仿佛刚从画室里走出来一样,很难想象出她从事传统村落保护工程28年。因起初觉得建筑专业适合男性的,记者忍不住向业教授打听她选择了这个职业的原因。

业教授告诉记者,她接触的第一个项目是浙江温州的传统村落苍坡村。第二个项目是芙蓉村。古人在设计传统村落时追求“天人合一”,以农耕文化为基础。她被这两个传统村落的设计所惊叹,开始专心做传统村落规划,一做就是28年。

门头沟区琉璃渠村三官阁过街楼

门头沟区琉璃渠村三官阁过街楼

传统村落保护的意义

谈到传统村落保护的意义,业教授认为,深扎根于中华沃土的传统村落,是中华民族生活、生产、生存的基本载体,是中华社会组成的细胞;是传统观念、习俗与家庭等多元文化孕育而生的中华本土文化;是一部拥有千姿百态、异彩纷呈、文化厚重的史书,是中国传统文化之根。

社会各界关注传统村落保护

政府层面:住房城乡建设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财政部对传统村落很重视,出了加大资金投入外,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名村等多角度进行保护。

学术领域:由陆元鼎倡导的民居学术研讨会鼓励学者出版《中国民居建筑丛书》等学术专著。该组织评选的“中国民居建筑大师”。

社会各普通民众关注。

房山区水峪村

房山区水峪村

北京传统村落特征

谈到北京传统村落的特征,业教授认为,有如下三个特征。

1. 自然地理条件优越

北京位于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和蒙古高原的交汇处。即华北平原的西北隅、太行山北端和燕山西端交接处。其地理特征是西、北和东北部三面环山,中、南极东南部为平原。东南开阔面向渤海,形成东南开敞的海湾状地理环境。据《日下旧闻考》记载:“幽州之地,左环沧海,右拥太行,北枕居庸,南襟河济,诚天府之国。”生动地描绘了北京优越的地理环境和京都选址的优越。

2. 建村历史悠久

早在距今70万年至20万年间,北京周口店龙骨山洞穴为“北京猿人”居住地。距今1.8万年有“山顶洞人”生息繁衍在龙骨山顶洞穴。新石器时代早期(距今约1万年)门头沟东胡林、平谷上宅村等多地发现古人遗骸(1966年首次发现东胡林人遗骸)。据考古发现,京郊是远古人类居住地。

3. 依托帝都,发展建村

北京传统村落发展是帝都建设的组成部分,其特征为:村落功能多样,即农耕、商贸、客栈、防卫、养马、守皇陵、护皇园和贵族庄园等,具有多种产业,多功能的特征。

村落选址、建村、产业及村落规模大小多依托京城古道分布与使用功能构建。以门头沟区为例,区内分布有京西古道三条,即商旅古道、军事古道、庙会香道。

门头沟区琉璃渠商宅院

门头沟区琉璃渠商宅院

顺义区焦庄户村地道战遗址

顺义区焦庄户村地道战遗址

古北口城北门

古北口城北门

北京传统村落空间构成特征

谈到北京传统空间构成特征,业教授认为北京传统空间构成有8个特征。

1. 顺应基地环境,构建物质空间

2. 街巷布局,顺应地形

3. 引水入村,构建水环境

4. 村宅小巧,功能齐全

5. 节约土地,节地保林

6. 就地取材,土石筑房

7. 负阴抱阳,紫气东来

8. 天人交汇点,建中心空间

传统村落精神空间构成特征

谈到传统村落蕴含的精神内容,业教授认为, 传统村落环境构建重视环境精神的塑造,追求环境精神对人的精神陶冶,培育人的品行和人格。因此,村落精神环境的构成强调以自然环境为依托,以自然风景及庙宇、戏台为中心,构成精神环境,创造富有精神归宿、情感依托和文化品质的环境灵魂。

1. 以自然山水,造环境景观

2. 奉宗教神灵,立环境精神

3. 修建关帝庙,立精神教化

4. 以建筑装饰,塑造环境精神

5. 以标志建筑,塑村落景观

6. 以四时之景,塑田园画卷

7. 以生活场景,塑乡土环境

8. 以乡土文化,塑文化品质

北京传统村落保护和利用情况

据业教授介绍, 北京现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4处,包括爨底下村、灵水村、琉璃渠村、焦庄户村。

北京现有传统村落13处,包括水峪村、琉璃渠村、三家店村、爨底下村、黄岭西村、灵水村、苇子水村、焦庄户村、岔道村、马栏村、千军台村、长峪城村、吉家营村。

全国文物保护单位:爨底下村、焦庄户村地道战遗址。

北京市从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古村落整体保护工作,一是将门头沟区三家店、爨底下村、延庆县岔道城、榆林堡、顺义区焦庄户、密云县古北口老城、遥桥峪和小口城堡等古村落列入历史文化保护区;二是陆续认定、公布古村落内的不可移动文物名单,并及时将其公布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各区县政府、乡镇政府及各区县文化委员会也一直重视古村落的保护和研究工作,比如门头沟区制定并公布了《北京市门头沟区古村落保护办法》,对古村落、古民居保护进行科学性指导,并拿出补助资金对保存良好的古村落进行奖励,对集体产权古民居修缮实行全额补助,对个人产权古民居修缮补助资金总额的20%,提高了居民保护古村落的积极性。

业教授着重向记者介绍了爨底下村的保护情况。该村始建于明代,发展于清代,有500余年的历史。清康熙年间曾为京西古驿道上一处繁荣的商品交易的客栈。此时古村已有三十几户,清末则发展达到七十余座四合院的规模,形成村落现存基本格局。 1942年抗战时期曾遭日军烧毁房屋228间,至今仍存废墟。改革开放以来,大量村民离村去外求职安家。政府主导加大古村保护与旅游发展力度,爨底下古村保护与发展成绩显著。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最具旅游价值古村落、北京市市级民俗旅游专业村、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首都精神文明单位、国家AAA级景区、北京市最美丽的乡村称号。

爨底下村影响扩大后,许多原先迁走的人又迁回,目前远远超出了当年爨底下村规划的500人容量。业教授建议保护传统村落一定要将人口控制好,否则会毁坏传统村落。

(2014年6月13日20版)

转自:中国文物信息网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