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博物馆工作人员在库房给藏品称重量、量尺寸、贴标签
带你了解文物库房
陈浩
文物局入库的流程
对文物收藏而言,文物的保存现状对今后的藏品保养很重要,在藏品入库前,对藏品进行全面、仔细地了解与核实,对每件器物进行数码摄影、绘图记录,在保存影像资料同时附加相应文字资料,这些细节往往都是文物保护工作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1. 接收
是一道正式的手续,即由保管部门的工作人员按入馆凭证或清册对文物、标本等进行核收。对搜集部门来讲,称为移交。凡经过这道手续的文物、标本等,已归属保管部门管理。接收过程中,一要分清来源,区别处理。二要按书面凭证逐件清点验收。三要把与文物有关的各种原始记录都同时接收过来。
2. 鉴选
对入馆的文物、标本等进行鉴定和选择。鉴定主要是鉴别真伪,断定年代和确认其价值;选择则是依据鉴定意见,去伪存真,以便分别处理。鉴定必须准确,选择应该慎重;必须按照国家颁布的统一的文物藏品定级标准严格筛选;选取符合本馆性质、任务、收藏范围和保管条件的藏品。
3. 登录
包括登记和录入两层含义。登记,就是博物馆对入馆的藏品,以登记账册、卡片等形式进行的准确记载。录入,主要是依据藏品总登记账的各项登记内容,逐一录入到藏品管理信息系统中,建立藏品信息数据库,或称电子版的藏品总登记账。
4. 定名
定名是对藏品进行全面的鉴定研究与分析,并将分析结果,按照一定规律,用最简练词句进行标识的过程。
5. 定级
就是划分藏品级别,以便于藏品的分级管理。定级实质上已成为文物藏品鉴定的一项内容或一个方面。珍贵文物分为一、二、三级,其他具有一定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为一般文物。
6. 分类
就是划分藏品的类别,是按一定的原则
,根据藏品性质或形式上的同异把藏品集合成类的过程。藏品分类可以以藏品质地为主,兼顾性质、功能,对于复合质地的藏品,应从藏品保存保护的角度出发确定其类别。
7. 编目
是博物馆专业工作者对已登记入藏的文物、标本等进行最基本的、综合的研究和鉴定,对其外观和实质,以及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做出较为科学而详细的记述,编写出目录卡片;将其单个卡片,进行综合、专题的科学分类,进一步编制成不同形式的目录。
8. 建档
就是建立博物馆藏品档案的工作。建档工作从藏品入藏前就已经开始了,入藏前的原始记录材料是藏品最基础的档案。入库时及入库后的各项有关材料,包括接收清单,出入库凭证、注销凭证和藏品动态月报表、季报表、年报表,各种使用记录、修复记录等,都要存入档案,妥善保存。随着对藏品研究工作的不断进行,一些有关藏品的研究成果、论文、专著等资料也要不断地充实到档案之中。
9. 入库
是指根据鉴选意见,把经过总账登录的藏品,依据分类结果,分别入库排架庋藏的工作。藏品入库要根据入库凭证来办理入库手续;藏品入库后要建立藏品库房日志,还要建库房方位索引或绘制库房方位图表,并建藏品库房方位卡。
排架是藏品入藏过程中的最后一个步骤,通常称库房存放方位或叫定位。藏品排架原则是既要便于藏品的提取,又要便于藏品的安全保护。一般情况下,可以遵循这样的原则,即:上轻下重,前低后高,高卧矮间隔距离不能过紧,上、下不能重叠。
10. 保养
主要是指对藏品的日常保养和安全管理,包括库房的清洁、通风、温湿度调节、防虫、防霉,以及防火、防盗等安全管理工作。
文物提用的手续
藏品提用,是指因各种原因、情况,从藏品库房中提取藏品出库的工作。
1. 不同情况下,藏品提用有不同的手续要求:
①馆内需用藏品时,必须填写提用凭证,其中一级藏品、保密性藏品、经济价值重要的藏品须经主管副馆长或馆长批准,其他藏品须经保管部门负责人批准,始得办理出库手续。②馆级负责人提用藏品,须经同级其他负责人同意;藏品保管部负责人提用一级藏品时,须经主管副馆长或馆长批准;提用其他藏品,须经本部门其他负责人同意,填写提用凭证后,办理出库手续。③馆外单位提用藏品,一般应在馆内进行。一级藏品须经主管副馆长或馆长批准,其他藏品须经保管部门负责人批准后,由有关保管人员承办并负责藏品安全,用后立即收回归库。④藏品借出馆外应从严掌握,一级藏品须经主管文物行政管理部门批准;其他藏品须经主管副馆长或馆长批准后,办理借出手续。借用单位必须采取措施,确保藏品安全,并按期归还。
2. 藏品提用的一般程序:
①首先确定需要的藏品。②填写提用单,报请批准。③到库房提取藏品,办理藏品出库手续。
文化部1986年6月19日公布的《博物馆藏品管理办法》明确规定:藏品的鉴定、登账、编目、建档有严格的制度。藏品的库房管理则有明确的细则,藏品的提用、注销和统计也有明确的程序。
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藏品活起来,让互动迸发的创新思维成为与社会沟通的桥梁
展览讲述中国故事
崔 波
由于工作关系,我很有幸,经常能瞻看博物馆,见识了很多景仰的人和丰赡多姿的思想。它们不断地在我的头脑里回旋激荡,我为博物馆给我们的这种恩赐而感激莫名。
在博物馆里,与那些你熟悉的、不熟悉的人超时空对话。之前,你可能不知道他们,不了解他们,或仅仅是知之一二。在展板上,用他们的各种图照、用还原他们的各种文字呈现出来。恰巧有雅兴,你走了进去,就走进了他们的世界。
真正地走进他们的世界,你会发现比任何穿越剧都要神奇——走进清代,走进民国,走进不平凡的岁月。清代的血雨腥风、晦暗衰萎,民国的群雄并起、四方求索,那一个个足迹、一句句言语,不由让人心生感叹,怎没有在更早的时候结识他们;也不禁让人浮想联翩,我如果生活在那样的时代会怎样,是像他们一样忧国忧民,还是如一介平民,在任何政治风雨的社会气候中,仅仅是自顾自地维护自身的生存?
你认识他们吗?他们的名字可以是张謇、詹天佑、李鸿章、林则徐……
在当代,我们有时会很困惑地生存,为很多没有答案的问题而苦恼,与不同层面的朋友讨论,往往在热烈的讨论后以没有结果的插科打诨和冷幽默而结束。我们的思想经常在自己的头脑里捉对打架,此消彼长,说服不了对方,这也是所谓现代社会多元化的冲击和影响。很难期待有一个结论。
很少有人思想能跳出他生存的时代。因为我们生活在同一个时代。
往往在不经意间,我们走进了博物馆,又在不经意间,结识了很多不同时代的思想巨擘,在他们闪烁着光芒的字里行间,我们找到了很多问题的答案——谁说思想只是服务于一个时代的呢,当代的很多问题,在先贤那里已经做出了示范。
张謇的名字,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那么的陌生。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博物馆纪年就是由他肇始。但有多少人知道,在中国式城镇迈向现代化的道路上,作为披荆斩棘的勇士,他克服了多少困难,以现代的理念改造中国,兴办民族工业、学校、博物馆,修建公园、修路,等等,把政府的责任义无反顾地挑了起来,直到生命的最后,都是以一种不抱怨而是行动者的姿态前行。
他是清末殿试一甲第一名,是曾经戴着红花、骑着高头大马“夸街”的状元,很难想象,要把思想从清代转到近代,该是个多大的弯!他做企业,是实业救国的雄心使然;做公益,建幼儿园、养老院,资助大学,是造福一方的桑梓之情;建博物苑,是教化民众、开启民智的拳拳寸心。不矫揉,不造作,他就是远远的一座丰碑,他可能在历史的尘埃与迷雾中,稍显沉寂和落寞,但总会有有幸的人得见,并把它传播开去。围绕着大生纱厂这几个纺织企业,张謇建立了34个企业的全产业链,很难想象,在百年前就有这么先进的经营模式。双汇、蒙牛、光明这些当代企业的旗帜,前几年不是经常因为上游产业链的问题而不断地遭受重创?而中粮集团在形象宣传中打出的全产业链的旗号,竟与百年前的民族企业家多么一致!
历史就是这样,往往是周而往复。了解前人,会帮我们少走不少弯路。今年五四青年节,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考察时曾经讲到:“时间之河川流不息,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际遇和机缘,都要在自己所处的时代条件下谋划人生、创造历史。”而博物馆所做的就是利用好藏品,挖掘馆藏的珍贵遗产,架起与社会沟通的大大小小的桥梁,架起过去与未来连接的条条通道。
展览内容本身的涉及面广,内容杂,观众会从中得到很多超乎主办者意料的感受。正如鲁迅先生评价《红楼梦》时所说:“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就是说,单是作家的写作意图,就因读者的眼光不同产生不同的理解角度,展览本身又具有包容性和多指向性,这正是博物馆和展览的魅力所在。在展板前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所思所得。
当今,可能生活中人们会有些抱怨。在社会的转型中,有阵痛,有不适,还有利益的重新分配与调整。而在百年前的清末,那么一个大动荡、社会制度大变迁的时段,从制度、信仰到服饰,乃至生活方式都在发生巨大的变化,鲁迅为我们描绘了单单一个辫子问题就产生了多少不适。作为社会的人,在变迁面前,去适应还是不去适应?怎么适应?不妨,看看詹天佑。
詹天佑所处的时代正是中国社会大变革的清末与民初。他曾说,他的使命是以“创造性建设”谋求社会进步。在他的身上,既有爱国心驱使的奋斗精神和对专业技术的追求,又没有与统治者完全对立,“实业之振兴,翘足以俟,将不让欧美以前驱,岂仅偕扶桑而并骑”“我们留学外国获得了一些知识技能,要做一点事贡献国家……在现在中国里,没有经过朝廷给予你一官职,就没有地位,没有人把重要的事给你做。”他的成就大大超出了一个单纯的铁路工程师,做了很多“重要的事情”。这些,从詹天佑纪念馆的陈列“做人·做官·做事”版块能找到不少答案,这是历史与现实碰撞的机缘。我们在展板前驻足时是否有所感悟和会心一笑呢?
先贤们虽然离开了,退隐到历史的幕后,但他们往昔的府第却敞开大门,他们以目光邀请我们,进行心灵的交流与对话。
站在展板前,我们与历史汇合。走出馆舍,萦绕的思绪往往还是抑制不住地回想与先哲交汇的思想。正是博物馆人把自己的心得、历史的客观,统统贡献出来,告诉后来者,有哪些值得我们知道与牢记;岁月的更替中,有哪些“变”与“不变”的道理。
是啊,从喧闹的生活中走出来,走进博物馆,到了这一处清幽的所在,这是与过去同在,这是给予未来的礼赞!
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我们博物馆把这些跨越时空、富有永恒魅力和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激发其生命活力,使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推动中华文明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社会发展提供精神指引和动力。
最后说这么一个有趣的现象供大家琢磨探讨。由于查找材料,偶然在网上发现有庞大的苏东坡迷,对大文豪的喜爱这本身并不奇怪,奇怪的是,很多当代女性还表达了嫁给苏轼的愿望,从著名作家到当代文青。全国的几个相关的苏东坡纪念馆,是否能“出新意于法度之中”,来团结这样一大批“苏粉”借以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的传播呢?如举办苏东坡的人格魅力讲座、参观活动、生活趣味活动比赛相亲会,将会是多么多姿多彩;而与张謇相关的博物馆纪念馆是否也可利用张謇的全产业链理念、社会公益理念,与企业共同探讨企业文化和民族工业的精神的传承呢?这也是我们国人对今年国际博物馆日主题“藏品架起沟通的桥梁”的一个注解吧——
如果说藏品是演员,那么博物馆人就是导演,怎么让它表演起来,答案就在博物馆人解放思想的大胆探索和创新中。
(2014年6月13日11版)
作者: 陈 浩 转自:中国文物信息网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