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是2013年12月召开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传递出的重要信息。“记得住乡愁”的诗意表述,十分引人注目,勾起了许多人对吾土吾乡的怀恋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乡愁是什么,每个人心中或许有不同的答案。因为,中华大地上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风韵,每个地方的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乡愁。或是村头袅袅的炊烟,或是村尾繁茂的老树,或是房前嬉闹的身影,或是屋后静谧的景象,乡愁大多与乡土关联。因为在历史长河中,农耕文明是中华民族文明发展史的主体。我国具有5000多年的农耕文明史,见证中华民族历史衍进过程的古村镇,极具时间积累沉淀的韵味,正是浓浓乡愁的最基本载体。
消逝:10年消失90万个自然村
在经济社会发展现实中,我国用30年的时间走过了西方200年的城镇化历程。截止到2012年末,中国城镇化率已经达到52.57%,与世界平均水平大体相当;城镇居住人口达6.9亿,早已超过农村常住人口。加快城镇化进程,仍是我国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一项重大决策,未来人口向城镇集聚的趋势仍不可逆转。城镇化的快速推进虽然可作为经济发展的引擎和驱动力,但也更易使地域特色、乡土文明被摧毁蚕食。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城市的个性迅速消失,“千城一面”的现象已向乡村蔓延。古村镇在自然和人为损毁的双重威胁下,存续数量锐减,消逝的现象正日益加剧。据国家统计数据显示,2000年,中国有360万个自然村,到2010年,减少到270万个。10年内消失了90万个自然村,相当于每天消失将近300个自然村,而这些消失的自然村中包括许多历史文化悠久的古村镇。按住建部的统计,在过去几十年的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传统村落大量消失,现存数量仅占全国行政村总数的1.9%,目前具有较高保护价值的传统村落不到5000个。
挽留:528个历史文化名镇名村
1561个传统村落
如今古村镇的价值已被社会逐渐认可,受到越来越多的广泛关注,国家已逐步重视对古村镇的保护。目前,我国近7万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中,有半数以上分布在农村乡镇,还有1300多项国家级“非遗”和7000多项省、市、县级“非遗”,绝大多数都在古村镇里。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共公布了6批共528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第一批22个,其中10个名镇、12个名村;第二批58个,名镇、名村分别为34个、24个;第三批77个,有41个名镇、36个名村;第四批58个名镇、36个名村,共94个;第五批99个,名镇、名村分别为38个和61个。第六批为止,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共有252个,其中江苏最多,为27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共有276个,其中山西最多,为32个。
2012年4月,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财政部联合启动了中国传统村落的调查。依据《传统村落评价认定指标体系(试行)》,从村落传统建筑、村落选址和格局及村落承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三方面,以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在前期调查和申报的涉及全国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不含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的1.1万多座村落中,评选出第一批646个、第二批915个传统村落,并分别于2012年12月和2013年8月公布了《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1561个传统村落,主要分布于贵州、云南、山西、安徽、浙江和江西等省。村落分布整体呈现南方多、北方少,东南和西南多、东北和西北少的分布特征。根据住建部“传统村落管理信息系统”的统计,其中元代以前形成的村落占32.8%、明清两代分别占37.3%和24%,民国及建国之后为2.9%,无记载3.2%。传统村落包括全部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国家级和省级名村分别占传统村落的10.8%和18.8%;具有国家级非遗的村落占22.9%;只具有省级非遗的村落则占2.4%;“特色景观旅游名村”约占传统村落的15.1%;而“少数民族示范村”则占12.1%。有45.8%的村落已制定保护规划;53.1%的村落已依托其物质和文化遗产发展旅游业;而14.7%的村落采用博物馆的方式保护。
重视:发展有历史记忆的美丽城镇
201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鄂州考察时特别强调:“实现城乡一体化,建设美丽乡村,不能大拆大建,特别是古村落要保护好”。这对于古村镇保护起到了重要作用,随后,国家保护古村镇工作进程加快。2013年12月,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在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中,要注意保留村庄原始风貌,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尽可能在原有村庄形态上改善居民生活条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是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的推进城镇化的六大主要任务中,第五项“提高城镇建设水平”任务内容中间的一小部分,但却成为整个文件中最受关注、最引发热议的部分。更完整的表述为:“要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会议对城镇化进程中的遗产保护也提出了要求,例如“要传承文化,发展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等要求。2014年初,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印发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指出,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历史文化禀赋,体现区域差异性提倡形态多样性,防止千城一面,发展有历史记忆、文化脉络、地域风貌、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形成符合实际、各具特色的城镇化发展模式。
近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财政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四大部门为加强传统村落保护,改善人居环境,实现传统村落的可持续发展,联合出台了《关于切实加强中国传统村落保护的指导意见》。提出通过建立5项保护措施,实现传统村落可持续发展。一是完善名录,按照“一村一档”要求建立中国传统村落档案并实行挂牌保护。二是制订保护发展规划,各地要编制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并在审批前通过四部门组织的技术审查。三是加大资金投入,中央财政利用现有专项资金分年度支持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发展,支持范围包括防灾减灾设施建设、历史环境要素修复、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并探索建立传统建筑认领保护制度。四是加强建设管理,严禁拆并中国传统村落,规划未审批前,影响整体风貌的建设活动一律暂停,规划区内新建、修缮和改造等建设活动要取得乡村建设规划许可。五是做好技术指导工作,每个传统村落要确定一名专家现场指导传统建筑保护修缮等。旨在通过中央、地方、村民和社会的共同努力,用3年时间,使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村落文化遗产得到基本保护,具备基本的生产生活条件、基本的防灾安全保障、基本的保护管理机制,逐步提高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综合能力。
探索:6处保护利用综合试点
2013年10月,国家文物局在全国范围内选取河北鸡鸣驿村、山西湘峪村、浙江新叶村、安徽呈坎村、贵州地扪村和陕西党家村6处具有代表性的古村落开展保护利用综合试点工作。试点工作的四大总体原则为规划先行原则、整体保护原则、关注民生原则和民众参与原则。试点工作的总体目标是,加强古村落中乡土建筑和环境风貌格局的整体保护,与村落发展相统筹,与民生改善相结合,提倡古村落的合理、适度利用,在实践中探索一套行之有效、在一定范围内具有指导意义的古村落保护利用管理模式,同时发挥试点的辐射作用,带动周边地区共同实现古村落保护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在6个试点古村落,将开展民居建筑群的保存现状调查与评估工作,编制古村落保护利用规划和保护工程方案,开展古村落环境格局的历史沿革调查研究,因地制宜地探索古村落展示利用和旅游发展模式,制定具有较强针对性和适用性的本地区乡土建筑保护利用导则、规范。总体工作力争在3年内完成。
保护古村镇,就是保护民族的精神家园。物化载体消逝,乡愁何处寄托?留得住古村镇,才能记得住乡愁。没有古村镇,何处觅乡愁?
广东东莞南社古村,红墙青瓦,绿树成荫。明清祠堂、青石小路、书院民居,构成一幅具有浓郁珠江三角洲特色的农业聚落文化景观。
浙江湖州和孚镇荻港村,杭嘉湖平原古运河畔的水乡古村落。原汁原味的古村落具有江南“小桥、流水、人家”的典型意境。
福建泉州蔡氏古民居群,座座屋脊高翘,雕梁画栋。集中体现了闽南雕塑艺术成就,还反映出印度佛教、伊斯兰教及南洋文化和西方建筑艺术的影响。
广西桂林龙胜古壮寨,梯田沿山盘绕,景色随四季更替而变幻无穷。梯田稻作农耕文化与少数民族人文景观和谐相融。
河北怀来鸡鸣驿村
坐落在河北怀来县鸡鸣山下的鸡鸣驿村,始建于元代,明清时期一直是西北通往北京的重要交通驿站,1913年北洋政府撤销驿站、开办邮局后,才成为单纯的商住地。1948年后,村里房屋分给百姓居住,使之成为一个北方的普通村庄。近两公里的城墙环绕近400亩的鸡鸣驿村,村内保留着指挥署、驿丞署、马号等驿站设施和众多寺庙、戏楼、店铺、民居等传统建筑,是全国现存规模最大、功能最齐备的古驿站,是中国社会邮驿、军事、交通历史变迁的缩影和见证,是极其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鸡鸣驿村2001年被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按照“抢险为主、修旧如旧、兼顾开发、逐年修复的”原则,鸡鸣驿村制定了《鸡鸣驿城文物保护总体规划》,其抢修保护工程从2008年就已正式开始。目前,鸡鸣驿城墙整体加固工程、戏楼、庙宇修复工程已完工,马家店、驿丞署、驿馆等修缮工程和基础设施配套工程也已基本完工。在国家重点文物保护专项补助资金保障下,鸡鸣驿村的保护状况已有了较大改观,环境风貌已得到了有效保护和控制,村内道路、水电、通信、消防、环境卫生等方面都得到了较大改善。鸡鸣驿的文物保护工程已融入到当地民众的实际生活改善之中,民群已共享文化遗产保护的成果,如何展示利用将成为今后的重点。
安徽黄山呈坎村
始建于东汉三国时期的呈坎村,被朱熹称之为“呈坎双贤里、江南第一村”。全村依照八卦理论而建,依山傍水,亭、台、楼、阁、桥、井、民居等星罗棋布,村落与美丽的自然山水完美融合。至今仍完整存续明代的街巷格局和传统水系,现保存有120多处明清古建筑,其中49处为明代建筑,2001年,呈坎村整体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称为“呈坎村古建筑群”。作为徽州古村落的典型代表,呈坎村蕴藏着极其丰富的历史人文信息,是古徽州文明发展和演变的宝贵实证。
上世纪末,当地政府就制定了呈坎村保护规划,形成了政府投资、原地维修、成片保护的模式。当地政府还规划新建了龙盘和龙溪两个新村,动员村民到新村建房,对河流进行综合治理,不断美化古村落环境,有效保护了呈坎村的古朴风貌。2013年国家文物局呈坎文物保护样板工程实施,主要是罗嗣海宅等10幢古建筑的维修保护及古村落的安防、消防、防雷等保护设施的完善,进一步加强古村落中的乡土建筑和环境风貌格局的整体保护。同时,注重古村落的活态遗产特性,力求文物维修保护与村落发展相统筹,与民生改善相结合,特别强调了要将文物保护和展示利用相结结合,特别强调了要将文物保护和展示利用相结合,拓展文化遗产展示利用的方式和手段,充分发挥文化遗产保护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改善民生的重要作用。
转自中国文物报 2014年6月3日版 作者:修淑清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