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博物馆文物藏品分类的发展过程,大体上经历了由古代古器物分类到近代博物馆的藏品分类,再发展到新中国成立后博物馆的文物藏品分类这样几个发展阶段,最终形成了全国各博物馆的藏品分类各成体系,互不相同的特点和局面。在此,笔者就多年实践体会谈一些自己的认识,认为博物馆的藏品分类应采取以保护为前提,以质地为基础的分类方法,这是比较科学合理的分类法。

藏品的分类

在中国有《中国图书资料分类法》、《中国人大图书分类法》和《中国科技图书分类法》等国内统一图书分类标准。但文物分类,既没有国际统一标准,也没有国内统一标准。

20世纪80年代初期,我国出现第二次博物馆建设高潮,博物馆学界掀起了一阵分类学研究的热潮,许多学者把建立全国范围内统一的文物分类体系作为努力的目标。

1983年,在中国博物馆学会第二次会员代表大会上,原南京博物院副院长宋伯辙先生提出了“四部四项十进位分类法”。该分类法根据藏品来源、藏品质地、藏品功用或工艺并进一步深化分为四个层次,即“四项”。第一层次为“部”,按藏品来源分为考古发掘品、民族学材料、民间流散文物和外国文物四个部分,即“四部”,下按藏品质地分成十类。第三层次为“属”,在藏品质地“类”下,按器物的用途和技艺分为:生产工具、生活用具等9类;第四层次为“科”,主要以一个“属”内的藏品用途或工艺为依据,也涉及性质或状态,之后就是具体的藏品。“十进位”是指除第一层次“四部”外,“类,属、科”三层均将藏品分为九大类,用阿拉伯数字1—9为代号,0为复制品、仿制品、摹本及其他九大类目不能包括进去的。

以上学术界对博物馆藏品分类的探讨,为编制大众化检索系统打下了理论基础。笔者拙见:藏品分类理论的研究,并不单纯的是为了藏品分类,其目的不仅是为了加强对文物的保管,更重要的是为了藏品的检索,特别是对文物资料信息化管理软件的编程有极大的帮助。

藏品分类是藏品科学管理、整理研究和提供的中心环节。分类的目的:第一是便于藏品的科学管理。第二是为了便于整理研究、提供使用。现在博物馆的藏品种类繁多,藏品分类必须有一个博物馆藏品分类法,要按照博物馆藏品分类体系制定一个博物馆藏品分类法作为藏品分类的依据。博物馆藏品分类体系的确立,应该是多层次分级单线排列法。为了把藏品按照分类法进行分类,则藏品必须有统一的标准化的名称,所以在制定分类法的同时,确定一个博物馆藏品字体词表,把藏品名称统一化、规范化、标准化。在制定藏品分类法的同时,制定一个科学的、易记的类目标号。博物馆藏品分类的任务,总括起来,就是根据博物馆的实际情况,制定一个明确的易记的名称统一的博物馆藏品分类法,以便使藏品能分门别类的各就其位,使藏品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以使其保存寿命更长。

藏品分类的科学性与必要性

文物藏品基本上应该依据分类保管的要求。笔者粗浅地认为:字画、古籍书等纸质文物为一类,青铜等金属器物为一类,竹木漆器为一类,陶瓷为一类,石刻为一类。

由于博物馆藏品范围较广,所以,博物馆藏品分类必须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遵循科学原理,符合逻辑关系,结合各个博物馆的藏品实际情况,制定符合实际的藏品分类法;必须遵循“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这样才有利于藏品的保护和管理。

在实际工作中,博物馆的藏品质地是多样性的,可以遵照下列原则处理:

首先鉴别区分藏品主体的质地,考虑有利于藏品主体的保护。

其次,对于多样质地的藏品,应该考虑归属到多种质地都有利的这一类别中去。如果多质地其温度和相对湿度出现相互矛盾的情况下,应该首先考虑相对湿度,然后再注意温度。

以金属为主体而镶嵌珠宝的藏品,分在金属类。这不仅对主体的保护有利,而且金属类最适宜的温度为18℃-24℃,相对湿度为40-50%,这些条件同样能满足珍珠宝石的要求。又例,金属和竹木合成的藏品,它最适宜的温度为18℃-24℃和16℃-20℃,这两类质地温度在18℃-20℃的气温都适宜,所以对温度来说并非主要矛盾,但金属和竹木类的最适宜的相对湿度为40-50%和50-60%,金属类相对湿度过高易生锈,而竹木类相对湿度较低易裂,这样首先考虑藏品的主体,然后控制相对湿度保持在50%为最佳。

再次,藏品分类的类目必须概念明确,每类必须有其独特的含义,类目之间是相互排斥的,而不允许兼容。藏品分类的层次,是按照从总到分,从一般到具体。

最后,藏品分类应该有发展的观点。随着科学文化的发展,藏品的内容将随着时间的推延而不断发展,所以藏品分类法的类目将不断充实增加。藏品分类的类目设置及其标号,不仅要合乎客观规律,而且要考虑人们的思维规律,要做到便于记忆,便于使用。

构成一件藏品可分类的因素很多,例如:年代、质地、用途、通称、器形、工艺、铭文、款识、色彩、

、物主、作者、书名、国别、民族、文体、书体、窑口、厂家、题跋、面值、重量、尺寸、容量、版本、出版社等等……这些都是区分和识别不同藏品的因素,也是藏品分类的依据,在诸多因素中,对于某一具体的藏品来说,并不包涵以上所列的所有因素,只占其中几个因素。我们可以考虑以保护藏品为前提,选择质地为基础,以通称为落脚点,冠以年代,这三个普遍存在于每件藏品中的因素为内容,按多层次分级单线排列,对藏品进行分类。

每件藏品都由一种或多种质地构成,质地是保护藏品最本质的因素,按质地分类,将其列为藏品分类的第一层次,则可以将不同质地的藏品分类入库,因不同质地的藏品对温度和相对湿度有不同的要求,按质地分类入库可以使不同质地的藏品处于其最适宜的库房环境之中,这对藏品的延年益寿是极为重要的。如果一件藏品质地受损了,这件藏品也就损坏了。如果纸质保管不善,因而变质发黄变脆,甚至粉碎,那么这件藏品也就被毁了。同样,如果是金属质地的藏品,一旦被氧化或起了化学变化,则藏品也就损坏了;木质藏品糟朽,石质藏品粉酥,都是因为藏品质地的变化而使藏品损坏。

以质地为基础对藏品进行分类,有利于藏品的保护,才能使藏品的寿命更长。

总之,文物藏品的分类保管是一种科学的文物藏品保管

,分类保管更加有利于文物的保护,是科学保管的必要手段,也体现了科学保管的前沿性,是博物馆文物藏品保管的必然趋势。

(中国文物信息网 2014年6月11日6版作者:陈 浩 )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