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材质上看,以元代为界,印史可大致分为钢印时代和石印时代两大段。这倒不是说元以后的石印时代,钢印已毫无市场。实际上,明清公印依旧以铜质为主(极个别高官有用金、玉、银印),只是随着艺术与实用的分野,印章的艺术性已历史地内文人手中的石印承担起来,而森森官衙的神圣公印在九叠文的侄桔下,一味机械地盘曲叠绕而将印章的艺术性丧失殆尽厂。
钢印:产生于青铜文化褪袱中的巾国古代空印, —升始就选择丁饲作为它的主要印材,因它易丁浇铸契刻,便于使用保存。明清以来,虽然石印迅速占领了私印领域,特别是艺术类印章领域,但铜印在公qj系统中的统治地位一直不曾动摇。
陶印:印章发端之初,具重要的职能之…就是抑按在陶器上,或标明所有权,或明示制造者,甚至包括督造者的姓名与隶属部门,以对陶器质量表示负责。它的远祖很可能与新石器时代晚期给陶器壁上拍印纹饰以使陶器坚固美观的陶拍子有某些亲缘关系。如此,从渊源、取材和制作方便三个方面看,泥陶都应是早期印章的主要选材之一、甚至还在钢印使用之先。印章的最早称呼“经”丐作“钵”或“坏”,前者从金,表示架印以青铜为质己为古文字学公认,那么,后者从土,是否暗示泥陶与青铜间为早期印章的主要质材呢?可惜泥陶质的望印易碎,义经不住数千年的风雨浸蚀,我们一直找不到文物证据来证明我们的假说。1988年,湖北长阳香炉石遗址出土两枚陶印(见图38),时代不会晚于西周,达两枚迄今时代最早的印章,证明早期望印曾以泥陶为质。不过以后以陶为印其为罕见。唐代随葬印偶用陶刻,或称瓦印。如1981年,陕西偷林马合乡出土一唐代陶印,边长5.5厘米,厚1.4座米。一面刻“夏州都督府之印”,另一面刻“银州之印”。澄泥现是中国古代四大名砚之一,它以山西汾水的淤泥为原料,用绢袋淘澄后成型,再经焙烧而成。澄泥砚始见于唐,至明清帝印偶用澄泥制成,实物见于北京故宫,陶里色为所谓“缮鱼黄”。
玉印: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制作和使用玉材的国家,更是唯一将五与人性紧密结合而形成悠远丰富的玉文化的国度。古代的中国,
作为一种物质,以其质坚、性温、色美而被广泛应用于祭把、礼仪、丧葬、装饰等领域。作为一种精神文化,以其“温润而泽”、 “廉而不判”、“瑜不掩理”、 “气如白虹”,可以以玉比德,而为君子仁人所爱,故早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之说。所以,从空印大兴的战国到流派纷呈的明清,玉材为印家所乐用,尤其为身份尊贵者所青睐。在古代公印系统中,玉印往往是帝后专用印材.百官绝不能染指。历代玉印中以汉代玉印艺术价值最高,婉畅典雅,向为篆刻家所心摹手追。
金印:金作为一种贵金属,在印章家族中很少使用。如西汉,在公印系统中限于少数贵族和高官,如王、侯、太子、亟相、太尉及个别归顺中央的少数民族的王使用,出土和传世都很少。官印精品如广州西汉初南越王墓出土的“文帝行望”(见图74),陕西赂阳出土东汉初“朔宁王太后空”(见图81)、咸阳出土北周“天元皇太后空”(见彩图11)等等。私印如西安出土汉代“王精”金印等(见图82、图90、图139)。
银印:始见于战国私印,以后历代都有。和金印一样,银印也非常人可有c如汉代规定只有中二干石、二干石的高官方可用银qJ c其代表作有西汉“校尉之印”、新莽“五威司命领军”(见彩图9)、东汉“耶邪相
”等。
玛瑶印:玛瑶质地坚硬,有类玉材,为玉髓的·种,玛淄印甚为少见,其代表加湖南长沙出土之西汉文景时期的“恒启”、西汉中期“曹撰”(图3)、 “妄娱”印等。
水晶印:少见,精品如近年西安出土之汉代“陈请士”印等。
琥珀印:琥珀是地质时代中植物树脂经过石化的产物,产于煤层中,色蜡黄至红褐,一般透明,硬度2—2.5,略硬于今天篆刻家通用的青田石、寿山石。偶为印材,少见。如广西合浦出土的西汉“庸母印”、“劳新到印”、陕西咸阳出土的西汉晚期“惠君”等。
煤精印:煤精是一种特殊的煤,系古代拌、松、相等硬木石化而成,又称“煤玉”,夹杂于一般煤层中。质地细密坚韧,有黑色光泽。煤精印甚少.如新疆民丰城北出土的东汉早期“司禾府印”、陕西句阳县东门外出土北周独弧信多面体印(见彩图1)、江苏苏州瑞光寺塔内发现的宋代“与贞私印”等。
滑石印:滑石在矿物中最软,古代或以为殉葬印材。就汉代而言,多见于湖南一带。今已出土数十方,团石质松软,刊刻率意,与汉铜印相比,别有一番野逸真率之气,加“佳远”、 “挑阳长印”等皆可在汉印中别树一帜。
木印:在考古发掘中偶有出土,难以保存。精美者如湖北江陵凤凰山西汉早期墓出土之“张堰、张伯”两面印、朝鲜汉墓出土“乐浪太守椽王光之印”、长沙南宋墓出土之“题”字印(图7)等。明十三陵帝、后溢宝皆以木为之。
除上述几种主要印材外,还有以象牙为印者.如陕西绥德东汉墓出土的“王僖、李墅”两面印;还有以骨角为印者,如长沙战国墓出土“敬”字词语印、山西大同金代间德源墓出土的4枚牛角印;还有以松绿石为印者,如天津艺术
藏“马棱私印”;还有以瓷为印者,如湖南省博物馆藏“曹典重印”;还有以铅为印者,如江苏出土六朝“立节校尉”印;还有以铁为印者,如江苏淮安出土“淮陵巫印”等等。但这些印材都极少使用,实例寥寥,不再一一详述。
印钮的发展颇具时代特点,大体可分为四期:
第一期 先秦时期
印章的第一个高峰在战国之时,此时正是古代文化最为绚烂、生产力长足发展的时期,印钮也颇为丰富多彩。
1.鼻钮。在古空中最多,历史也最悠久,对后代钮制影响也最大(图9)。战国鼻钮多有一层或数层内收,后代少见这种作风。
2.覆斗钮。即印台上内收如梯体,像反扣的斗,因此得名。多见玉印中,秦汉继承其体。
3.亭钮。有单层和多层之分,颇为精制(图10)。
4.三合钮。印面为圆形,三等分,三合钮合并起来呈柱状,每合各有一耳,作为穿带之用。这种钮式可能有发兵虎符二合相配方可使用的意味,十分罕见.为战国特有型制(图11)。
5.二合钮。钮呈半圆柱状,两铅相合面有于母挥头,以便扣合。上有—孔,可为穿带之用(图12)。
6.柱钮。战国古宰中多有发现、有的校底有孔以便穿带,有的柱底无孔,柱端突出一短衡系绥(图13)。有的柱钮为圆柠体,有的为棱柱体。
7.瞧(xi)钮。古人讲究佩瞧以培养美德,瞧如弯角形,用以解绳结,颇为别致(图14)。 <诗经>中已有“童子佩服”的说法:
8.辟邪钮。辟邪是传说中的一种神兽,如狮而有翼、能辟御妖邪。以为印钮,白有纳福祈样的涵意。印铅概括洗练,兽头回望之间,神情毕现(图15)。
9.带钩钮,
是古代服饰的重要饰件,作用类似于今天的皮带扣。古人在带钩底校的面上有时或铸或凿有图象或文字,成为别致的带钩印(图16)。
另外,战国古空中还有戒指印、虎头钮、人形钮、蛇钮等,虽然数量极少,但清新自由,精巧而不庸俗,都是战国自由、开放、活泼的社会环境下的艺术结晶。
第二期 秦汉南北朝时期
秦代国柞短暂,秦始皇“书同文”的历史性举措把千姿百态的战国古空纳入了以小篆为基础的规范时期,但在钮制上并无大的创新,仍以鼻钮为主。短暂的歇息以后,到了汉代,印钮典则期的序幕拉开了。
天下归一、四海安定的汉代,成熟的手工雕刻、精密的失蜡铸造,在天下一统、等级有序的理念指导下,创造出中国古代最可称道的印钮艺术:大气、厚朴、庄重。
《汉旧仪》记载,汉宫印等级是颇森严的,皇帝皇后用玉空妈虎钮,诸侯王、亟相、大将军用金印龟钮,其余二千石高官用银印龟钮,干石至二百石皆铜印鼻钮。虽然《汉旧仪》的记载与其它汉代文献及出土实物不尽一致,但大体反映了汉代钮制的等级情况。
汉代公私印最主要的钮式有两种:一为龟钮,一为奥钮。龟钮乃汉人创制,因为“龟”与“贵”谐音,寓意富贵,龟的长龄又可象征长寿,龟的性格特征更有“抱甲负文,随时蛰藏”,可暗寓“功成而迟”的为臣之道(见彩图5)。泰汉时期的鼻钮,早期还承战围之制,较为细巧:后来渐趋宽重,衍生出后期习称的瓦钮和桥钮。另外秦汉帝后专用蛹虎钮、龙钮等,颇为奢华高贵。
汉代私印因不受严格等级限制,还有一些十分别致的钮式,如古泉钮(图17)、盘龙钮、鹿钮(固18)、蛙钮等等。
魏晋南北朝基本承袭汉代钳制,以龟钮、鼻钮为主,只是风格更趋粗犷雄强,此间较有特色的钮制是中央政府颁给少数民族首领的官印所用的驼钮(见彩图6)、马钮、羊钮、兽钮以及私印流行的套印兽钮(见图105)等。
第三期 隋唐至宋元时期
汉魏鼻钮公印至南朝晚期的梁陈(502。589年)已向方形柄钮发展,如故宫藏“饶安长印”(图19)。这种变化在北方发生较晚,如发现于陕西咸阳的隋“右武卫有十八个骑印”(见固129),印钮还近似汉魏鼻钮。至唐代印钮升高,圆形的穿打所加长,后来圆形的穿移于方形柄钮的底部,有些印钮干脆没有了穿孔,形成后世俗称的“印把子”(图20)。
与单调呆板的“印把子”相比,自由而充满民间色彩的元押钮制颇令人有耳目——新之感。其大致可分为鼻钮、桥钮、坛钮、人物钮和动物钮等。其中以鼻钮为最多,以人物钮和动物钮最为活泼精彩。动物钮有狮钮、马钮、鸟钮(图21)、狗钮、蛀钮、驼钮等,一般高在4厘米左右。人物钮有男有女(图22)、有立式、踞式、骑马式(图23)
第四期 明清时期
明清公印基本沿袭宋元柄钮形式,只是皇家彻印或用龙钮等动物钮。这一时期印钮艺术的主要载体已转向石印。寿山、青田、昌化三大名石以色彩斑涧、宣于刊刻,为印钮艺师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自由天地。
其题材可分为晌意吉祥富贵的动物类(如龟、蝉、瞻、象、狮、院幅、十二生肖等)、神合异兽类(如蜗、龙、风、熙蛾、天马、天禄、懈贡、辟邪等),取材于自然生活的山水景物类和花鸟水果类以及文人雅爱的博古锦纹类等。其雕刻技法有用圆雕,融写意写实、细腻和质朴为一体;有时浮雕,集诗、书、画于一身。印钮艺人在雕刻印钮时还注意根据印石的形状、色彩的不同,因势象形.巧妙传神,形成了很多特殊的工艺和流派。如寿山石雕中有一种用极浅的浮雕装饰印体的工艺称为“薄意”,主要施于田黄之类的高级寿山石,其即刻要求刀法流畅细腻。根据其不同风格又有“东门派”和“西门派”之别。
西门派以清淡雅致见长,东门派以华丽精巧著称。各派中又名师辈出,如西门派中以林清卿(1876。1948年)最富盛名, “因材施艺,巧掩理疵”乃其看家本领,时人称赞他的印钮薄意雕刻“花卉之阮媚生动,虽写生家罕能及。山水竹木,亦静穆深厚。难得在利用石之病而反见天然”。
正是由于石材在印坛的广泛使用,文人篆刻的兴起,公印钮制的突破,明清石雕艺人的不断追求,为中国古代空印的钮制开拓了崭新的道路,也为洋洋大观的印钮艺术做了一个完满的总结。
摘自《方寸之间见世界 中国古代玺印篆刻漫笔》作者:陈根远,阳冰著。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