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开局良好

中国文物报记者 张 伟 杨逸尘

2014年是普查的开局之年,整体呈现良好局面:普查组织体系和协作机制完全建立,运转有效;人员队伍建设基本完成,全年共培训近7万人次,全国已申报普查员24930名;全国基本落实省级普查经费,大部分地市普查经费也已到位;全国可移动文物信息登录平台上线运行;国有单位文物收藏情况摸底调查基本完成

2014年省级普查办主任工作会议期上,四川省普查办负责人进行汇报交流

“我们都没想到会这么顺利”

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从创建之初,有关部门就提出要以此作为展示中国历代文化的重要场所。多年来,国宾馆竭其所能广泛征集历代有价值的文物,包括明清时期及更早的书画、传统家具;不断得到收藏家和当代书画名家以及海外华侨的捐赠,截至目前已有数千件文物和书画古玩珍品分别陈列在各栋楼馆内。

在北京,类似钓鱼台这样拥有文物藏品的包括中办、全国人大、全国政协、八大民主党派中央机关等中央国家机关为数不少。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北京市文物局如何协调协助这些“大单位”的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国家文物局和北京市文物局有关负责同志在走访这些单位、调研座谈相关工作时发现,工作推进远比想象中顺利得多,“我们都没想到会这么顺利”,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这样说。

各单位相关负责同志表示,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是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对于加强国有文物监管,保障国有资产安全,具有重大意义;本次普查也是进一步加强文物登记建档,规范文物管理的良好契机;各单位均将按照国务院通知的要求,抓紧组建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将普查与各自单位数据库建设、国有资产管理等工作结合,积极推动普查工作有序开展。

截至2013年8月底,国家文物局还分别与国家档案局、教育部、民政部、文化部、国资委、财政部等部门联合印发通知,分别就各部门各系统的普查工作做出统一安排。

中央各单位真真正正做起来、重视起来,是可移动文物普查顺利开展的实实在在的表现,也有力推进推动了可移动文物普查在全国的开展。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内,工作人员正在进行文物登记建档

从“管脚下”到“管天下”,

从馆舍天地走向大千世界

文物普查对文物系统来说,既是组织者,又是参与者,更是实践者。

为确保国有文物收藏单位调查摸底全覆盖,重庆市普查办积极与市统计局普查中心和市国资委等普查成员单位协调配合,较为全面地掌握了全市近3万个各类国有单位的名称、地址、联系方式等基本信息,汇总生成全市国有单位摸底调查基本名录库。同时,按照属地管理的普查原则,各区县普查办据此对本辖区的国有单位与当地相关部门进行核对,确保国有单位调查不重、不漏,真正做到全覆盖。

上海市徐汇区田林新村街道普查组普查员褚国琴负责走访辖区内80家国有单位,这些单位还都非常分散。褚国琴骑着自行车,一家一家核实调查。有的单位接待同志非常热情,有些即使没有文物,也很认真及时填写调查登记表,让褚国琴十分感动。也偶有不配合的单位,热情说明来意后,得到的是冷漠的答复:“我们单位没有文物”。“那请您按照填表要求填写表格,在有否文物这栏填“否”,并请单位领导签名、填上联系电话,盖上公章”。“不行,我们不能泄露单位信息”。于是,无奈离开,下次再登门拜访,直至走完规定程序。有的单位前前后后要跑四五次方才能收回普查登记表。

热情传递信任和鼓励,冷漠考验毅力和决心。正是成千上万像褚国琴这样的普通的普查员,一丝不苟,坚持不懈,保证了国有文物收藏单位调查摸底工作的顺利进行。

普查助推文物工作升级版打造

宁夏固原

普查员王延丹通过培训,掌握了普查的基本概念、普查的内容、文物信息采集中十四项基本指标值的具体要求,以及图片的命名规范,熟练掌握了新的普查软件;普查不仅对普查员个人工作能力是个检验,同时也锻炼培养了单位的团队合作能力。王延丹说,普查中,我们要合理分工,通力合作,搬运文物、测量尺寸、衡量重量、采集信息、拍摄照片,上报数据,环环相扣。普查是对文博系统职工工作能力的检验也是锤炼提升。

文物普查,摸清家底,增强文化自信,提升文化自觉。

重庆市将文物普查工作与文化遗产保护目标并重,将当前文物资源调查与长远文物工作格局相融,积极探索普查工作新思路:将文物普查与博物馆新馆建设相结合,通过文物普查全面摸清文物家底,为构建优势互补、特色鲜明的博物馆展示利用体系提供资源依托;将文物普查与保护抗战历史文化资源相结合,开展文物普查抗战文物资源专项调查,为抗战文物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提供条件;将文物普查与数字博物馆建设相结合,以文物普查信息化、数字化为契机,全面助推数字化博物馆建设,实现文物信息资源的有效整合与合理利用。

普查新发现

普查只是开局,新发现已令人目不暇接。

四川阿坝州文物管理所在进行普查工作时,发现一批于上世纪80年代收藏的古籍善本,经考证,分别为明崇祯、清顺治、康熙年间科举考试的进士文章集汇,收录了近百篇明末清初进士的科考文章。此类古籍存世极少,在阿坝州乃至四川省都极为罕见,对于研究当时的科考制度、历史人物、刻印装订技术等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学术价值和文物价值。

重庆市聚奎中学校在普查中,发现一批有重要价值的古籍,如1889年版的《古今图书集成》2套、1935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毛边线印刷版《四库全书珍本初集》1套、1927年中华书局出版的线装《四库备要》1套、刻印于清乾隆时期的《汉魏丛书》1套等。

重庆钢铁集团发现汉阳铁厂古籍文献1394册,记录了清朝至民国时期地方工业和城市发展史。最具特色的是晚清两广总督张之洞创办汉阳铁厂时期、督粤时期的藏书和汉冶萍公司时期的文献、图纸资料。为汉阳铁厂、重钢史的深入研究提供了珍贵的第一手档案资料,而且也对研究清朝至民国时期地方工业和城市发展史具有重要意义。

让普查成为“永不落幕的系统工程”

按照“统一平台、联网直报、一次入库、分级审核、动态管理”的技术路线,国家文物局开发建设了全国可移动文物信息登录平台。平台包括文物信息登录、工作管理、数据交换、社会服务和综合管理五个子系统,为文物收藏单位实现文物信息数字化和各级文物行政部门加强本地区文物管理提供统一途径。目前,平台的主要功能和模块已基本完善,将正式上线运行。平台不仅服务于本次普查登录、审核文物信息,还将在普查结束后继续在文化

领域发挥作用。对于博物馆等文物收藏单位,平台将有助于各馆规范藏品管理体系,提升藏品管理水平,培养藏品管理人才。对于文物行业外国有单位,平台将为每个收藏单位建设藏品数据库,提高文物保护意识。各级文物行政部门可通过平台实时了解区域文物资源总量、类型、分布、管理和保护现状,动态监管文物资源。社会公众可通过平台查询、利用文物资源,参与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平台让普查成为“永不落幕的系统工程”。

据介绍,今年是可移动文物普查攻坚克难的一年,要完成文物系统外国有单位收藏文物的认定,还要全面开展文物信息采集登录工作。让我们期待今年收获更沉甸甸的收成。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