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临池镇红庙村西首的高孝祠,俗称老姑庙或红庙,是明正德年间为纪念孝女高豸而建的祠堂,兼具祠堂功能又有庙宇风格。祠堂坐北朝南,直对凤山,经历次修缮,已形成结构严谨,布局合理的一古代小型建筑群。
庙宇分为东西两院,主要建筑有大殿、娥江继绩楼、文昌阁等,整个建筑青砖碧瓦古色古香,具有浓厚的明清建筑风格,极具保护价值。传说高大姑为使父亲安葬,手持铁勺欲舀干海水,感动上天,将其父尸体浮出,她扶柩归葬,殉父而亡。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至亲至孝的高大姑,在其家乡临池镇红庙村建起了为世人瞻仰的红庙。每年的六月六日为红庙庙会,男女香客络绎不绝,人山人海,盛况空前。
人们感念敬仰当地传说中的人物,并将其神化,成为祭祀贡拜的偶像,这是邹平地区独有的信奉文化现象。主要有临池红庙庙会和麻姑堂庙会。红庙庙会是当地非常有特色的庙会,是儒孝文化的地方版。红庙在临池镇红庙村,庙里供奉的高大姑,是当地传说中的著名孝女。每年农历六月初六为红庙庙会,男女香客,络绎不绝,人山人海,盛况巍然。庙会时不仅在庙堂祭祀,人们还抬着高大姑銮驾到其父墓处上坟。千百年来,人们景仰她“孝可感天”“至亲至孝”,以丕振民风。
摘自《邹平县区域文化通览》中国文史出版社2011年12月版。
高孝祠
位于邹平县临池镇红庙村,俗称老姑庙或红庙,是明正德年间为纪念孝女高豸而建的祠堂。祠堂座北朝南,经历代修缮,已形成结构严谨,布局合理的一座古代小型建筑群。祠堂分为东西两院,主要建筑有大殿、娥江继绩楼、文昌阁等,共计房屋22间,占地面积615.6平方米。整个建筑青砖碧瓦古色古香,具有浓厚的明清建筑风格,极具保护价值。2001年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摘自《滨州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资料汇编》2010年5月版
高大姑
古城村南边有一个红庙庄,庄西头有一座庙,庙里供奉的是女神高大姑,从古到今,香火旺盛。据说这位高大姑就是红庙村人。传说若干年前,村内有高氏兄弟三人:老大高豸,老二高朋,老三高兰,其家境并不富裕。老大高豸常年在外地教书,直至年底才把一年来省吃俭用积攒的钱带回家来。这年,高豸回家时.在船上遇到劫匪被杀害,又抛尸大海。高豸曾有前妻,但没留下子女,续娶继室后,生下一女一子,女孩被称为“高豸女”。
高豸女十八岁那年,生身之母病饿而死,还给她撇下了一个六岁的小弟弟。此对,二叔高朋想趁机吞并高豸女家的财产,就故意刁难说:“高氏茔地不容孤鬼(指高豸的继室)葬埋,咱家也不例外,免得破了高家的风水!”又说,“如果要进墓田也行,但必须先得将丈夫的遗体找回来。”高豸女苦苦哀求,哭得死去活来,但二叔高朋却始终不理。
高豸女求人暂且在它处临时厝置母亲的棺材,同时发誓:只要还有一口气,就要把父亲的遗体找回家!她领着幼小的弟弟,风餐露宿,一路乞讨向东海走去,在路上,弟弟又被猛虎吃了。她好不容易来到东海边,取出讨饭的葫芦瓢,一下接一下地舀起来,连续舀了三天三夜,海水丝毫未见减少。高豸女直觉得覆内饥饿,头晕目眩,再看那滔滔大海,无边无际,接天连地,料想无能为力,意欲投海自尽。于是,她用衣襟将头一蒙,奋身跳人大海,突然有一只大手将她抓住,回头一看,竟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太婆。老太婆让她平静下来,告诉她说:“你的一片孝心感天动地。今天,我给你一个小瓦罐和一只小木勺,用木勺舀出的水一定要装进瓦罐里,千万别洒在外边……”高豸女半信半疑,试着舀了一勺,海水顿时减少了一半,随即又舀了一勺,海水所剩无几。一会儿,东海龙王急急忙忙地出来了,问明原委后,随即返回龙宫找出高豸的尸体奉还,尸体用灵芝草覆盖着,不但没有腐败,而且如同安睡一般。高豸女把瓦罐的水倒回了大海,海水便又恢复如初。
高豸女把木勺和瓦罐交还给老太婆,老太婆又帮高豸女雇了车辆,还送了些银子作为盘缠和为父母办丧的费用。高豸女既悲且喜,泪流满面,不知道如何感谢才好,于是跪地连连叩头。一眨眼工夫,老太婆不见了,高豸女只得面朝苍天默默祷祝。后来听说那老太婆原来就是“地藏老母”。
高豸女回家安葬父母那天,恰巧是清明节。由于高豸女悲痛欲绝,伤心劳神,疲惫困顿,操劳过度,将其父母安葬后不久,遂绝世而去。高豸女的一片孝心尽人皆知,遐迩闻名,也感动了皇帝,皇帝御赐高豸女厚葬,并敕封为“仙姑”,后人则称为“高大姑”。 (罗光州搜集整理)
摘自《邹平民间故事与传说》作家出版社2008年12月版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