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山东黄河河务局了解到,经过三个多月的紧张施工,近日,位于滨州邹平的黄河梯子坝险工改建工程主体工程顺利完工。
据了解,梯子坝险工改建是邹平黄河防洪工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项目投资77万元,合同工程石方2500立方米,土方6600立方米,今年3月8日正式开工。由于必须在主汛期来临之前完成,工期非常紧迫,工程项目部在充分考虑天气、设备等因素的情况下,要求所有施工人员吃住在工地,保证施工速度,同时成立工程质量监督小组,选派专人从原料进场到施工过程全面现场监督,保证了工程施工质量,经过3个多月的紧张施工,终于顺利完成了主体工程施工任务,为防洪工程安全度汛奠定了基础。
摘自《
山东:邹平梯子坝险工改建工程主体完工
》(网易财经频道)
梯子坝险工,位于邹平县码头镇大、小牛王以北,右岸大堤99+725~100+125处,为单一的挑水坝,因形似架于黄河之上的梯子而得名,坝基总长1640米,裹护长度372米,被誉为“黄河第一坝”。这一历经了百年沧桑的黄河防洪工程历久弥新,防洪功能日渐完善,自然风景美不胜收,正在逐步成长为黄河防洪工程的亮丽名片。
昨日的梯子坝:挽狂澜于即倒
据《齐东县志》记载,梯子坝险工始建于清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目的是保护其下10公里紧靠黄河右岸的齐东县城,可以说,梯子坝险工受命于危难之间。此坝直插河心,意在挑溜北移。而此后,梯子坝以上附近河段左岸济阳小街至惠民唐家河道南移,梯子坝险工坝头拦河愈显突出。公元1892年,溜势突变,前端坝头全被冲跨,坝基塌去约400米,河道主溜直冲齐东县城,导致该县城于当年塌入河中,成了河道主槽。左岸的榆林险工脱险,而右岸的刘家圈村一夜之间由河南岸变成了河北岸。
梯子坝险工没能完成保护齐东县城的使命,而正是经历了这次被洪水拦腰冲毁1000多米的屈辱,经过了建国初期特大洪水导致遍体鳞伤体无完肤的惨景,在各级领导的关怀下,在历代黄河人的不懈努力下,梯子坝险工不负众望,在困境中奋起,在磨难中成长壮大。面对1958年、1975年、1976年和1982年的特大洪水,抗洪抢险人员以梯子坝险工为依托,从容不迫,奋勇争先,用热血和激情挽狂澜于即倒。特别是1958年的大洪水,当时梯子坝险工的防洪能力还较弱,只有六段乱石坝,其中迎大溜的两段坝,坝身虽然比较坚固,但是根石严重不足,其余四段坝,坝身十分单薄,很多地方都露着坝胎土,坝顶仅有一块石料厚,坝面上的备防石只有几垛,显得非常单薄。而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7月18日,黄河花园口水文站最大洪峰流量22300立方米/秒,7月24日,邹平(原为齐东)黄河滩区全部漫水,17时,梯子坝水位达24.44米,超过防洪保证水位1米多。
邹平县防指发出紧急动员令,全县24名县委委员也全部奔赴抗洪第一线,加强防守和抢险工作的领导。梯子坝险工的防守人员夜以继日、奋不顾身的与洪魔搏斗,抢护了无数次坝身蛰陷、坍塌、根石严重走失、风浪侵蚀坝基等多种重大险情,备防石用完了,改用草袋、蒲包装红土代替。为了防止洪水继续上涨,防指调动一批又一批防汛队员,高呼水涨一寸坝高一尺的誓言,在短短一昼夜内将坝基全部加高一米。洪水回落了,洪魔被降服了。
今日的梯子坝:防汛抗洪保安澜的中流砥柱
1947年黄河归故后,黄河上游河势显著变化,济阳的谷家大堤靠溜并修筑险工,使梯子坝前端顶冲主溜,同时在前端以上形成回溜,冲刷2号坝以上坝基,成为工程安全的重大隐患。为消除梯子坝险工所面临的威胁,保障黄河防汛安全,当年续建3号、4号两段(今3号坝)秸埽防护,1948年又续建5号(今4号坝)砖坝和6号、7号、8号(今5号、6号)秸埽。1958年特大洪水,水位高、溜急、溜面宽,1号坝下角后溃,加修了-1号坝。至此,裹护长度稳定下来,经逐步加修改建,1965年至今脱主溜,仍靠边溜或靠大边溜,减轻了洪水对坝基的冲刷,提高了梯子坝险工的抗洪强度。
1999年至2000年,梯子坝险工又进行了大规模改建,改建了3、4、5、6号坝,接长了-1号坝,改建后坝顶高程为27.90m(黄海),根石台高程达24.09~24.15 m(黄海),根石台宽2 m,土坝基帮宽顶宽由原来的5~6 m加宽到10~15 m,进一步强化了梯子坝险工的防洪功能。
按照工程建设与工程管理并重的要求,以2006年梯子坝险工跨入黄委“示范工程”行列为契机,邹平河务局在全面抓好日常维修养护工作的同时,加大了对梯子坝险工的投入,积极建设精细化管理示范工程。结合基建工程,先后完成南院旧仓库拆除整理16间,灌木新植4万株,美化草皮更新1万多平方米,道路硬化近1000平方米,建成欧式风格管理楼三栋,进一步改善了职工的办公、生活条件,使整个梯子坝险工庭院的面貌得到彻底改观,2010年,梯子坝庭院也被黄委评为“示范工程”。
随着梯子坝险工面貌的不断改观,其典型示范、影响带动作用逐步凸显,利用在梯子坝险工建设管理中积累的先进经验,2008年,该局又确定官道控导工程为示范点,实施重点整修,先后对20段坝进行坝身翻修和沿子石翻修,对30段坝坝顶全部进行了填垫整平,更新了坝顶草皮,对连坝路树株全部进行了更新,尤其是1—7号坝,结合基建工程对沿子石、坝面及根石等进行专项整修,成为河道整治工程的亮点,2009年官道控导被黄委评为“示范工程”,随着示范工程建设的全面展开,该局防洪工程建设与管理进入“多点开花,全线提升”的良性运转轨道,被黄委授予“十一五”工程管理先进单位荣誉称号,梯子坝险工等防洪工程成为防汛抗洪保安澜的中流砥柱。
明日的梯子坝:黄河防洪工程的亮丽名片
2009年,邹平河务局利用老人节组织离退休老同志参观黄河工程。来到梯子坝险工,老人们不禁为眼前的景色所吸引。10000多平方米的工程管护区中,三幢欧式风格的两层别墅型管护房光彩夺目,四周以雪松、龙柏、黄杨等苗点缀,四个拥有多种花草的花坛分布在9300平方米的草坪中,芳草青青,鲜花簇拥。许多退休多年的老同志显得尤为兴奋,特别是曾在梯子坝工作、生活了十几年的老同志,“几年不来,变化太大了!”老人们满脸的笑容,“比我们刚参加工作时更是强了千百倍”,“那时院子也小,南北长约40米,东西宽约30米,有六间平房,其中三间是办公室兼宿舍,另三间是厨房和炊事员宿舍,三间南屋做防汛料物仓库,还有三间矮小的厂棚,存放柴草和杂物”。“办公生活条件就更没法比了,那时的办公室兼宿舍里就放着一张破桌子、一盏煤油灯,屋两头并排放着8张单人木板床。再看现在的条件,现代化的办公设备一应俱全,职工宿舍也安装空调了,段上还给职工们准备了洗衣机,按装了太阳能热水器,真让我们这些老职工羡慕啊”!
的确,经过近几年来的大力建设,梯子坝险工已成为一处景色优美的风景区。秋冬雪松翠柏墨绿,春夏花草树木斑斓郁葱,加上几尊不锈钢雕塑和三幢欧式楼房点缀衬映,风景秀丽,景致迷人。2005年,该险工被划入邹平名胜景观游览线,每年接纳游客数万人。为进一步建设好风景区,邹平河务局聘请园林设计专家,对以梯子坝险工为核心的邹平黄河水利风景区进行了高标准、高水平规划,景区以黄河防洪工程为龙头,沿黄的遗址、湿地、林区、水库、大型企业、生态经济开发区为腹地,深入挖掘历史、文化、自然、经济等景区资源,规划面积达100平方公里,并已纳入邹平县旅游规划,成为“范公故里,山水邹平”品牌的重要组成部分。
配合水利风景区建设,该局认真做好景区建设与工程管理相结合的文章,梯子坝管护楼及庭院建设、官道控导标准坝、标准化堤防景观,打造了黄河旅游的新景点,为全面实施水利风景区规划打下了良好的工程景观基础。结合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开发战略的实施,该局围绕建设自然景观带、生态环境带、旅游产业带,把生态工程建设摆到突出位置来抓,坚持临河防浪林、堤肩行道林、淤区适生林“三位一体”协调推进,建设防洪保障线、抢险交通线、生态景观线。结合标准化堤防建设,统筹规划高效生态园开发,种植适生林1100多亩、无花果230亩,银杏200亩、育苗100亩,形成了初具规模的生态农业园,也初步构架了水利风景区的生态景观基础。下一步,梯子坝险工将在邹平黄河水利风景区的建设框架内,建设景观广场、防汛抢险演练区、文化长廊、历史人文景观区等景点项目,体现黄河特色,显现黄河文化,打造生态园林。
梯子坝险工,这一跨越了百年坚守的“黄河第一坝”,在防汛抗洪方面的中流砥柱作用不断强化,结合黄河水利风景区建设,正在成长为黄河防洪工程的一张亮丽名片。(卢延斌 朱恒新 张科)
摘自《梯子坝险工:跨越百年的坚守》一文(来自山东黄河网)
九曲黄河滚滚而来,横穿滨州,奔流入海。黄河滨州河道自公元1855年开始行河。为控制河道游荡,自1857年开始先后修建了42处险工。随着时间的推移、河道的演变及两岸大堤的加固,部分险工连接或脱险,数量减少为现在的16处,坝岸713段,工程长度30.737公里(其中有两处险工早已脱险,分别是惠民杨房和薛王邵险工,共66段坝,长度2.412公里)。它们与两岸大堤、控导工程一起,构成了坚固的防洪工程体系。梯子坝险工就是其中最著名的险工之一。梯子坝险工位于黄河下游右岸邹平河段中部,为单一的挑水坝,呈“丁”字型。现坝基长1640米,坝身高 27.8米(黄海高程),坝顶宽10至15米, 7段护砌石坝,长372米,系历年加修、续建、改建而成,是目前黄河上最长的险工坝岸,被誉为“黄河险工第一坝”。梯子坝险工始建于清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当时是为保护下游11公里处的齐东县城而建。始建时,坝基长2000米以上,高宽与大堤相似,坝基前端修做一段乱石坝和一段柳坝裹护。此坝直插河心,意在挑溜北移。此后,以上附近河段左岸济阳小街至惠民唐家河道南移,梯子坝险工坝头拦河愈显突出。公元1892年,前端坝头全被冲跨,坝基塌去约400米,河道主溜直冲齐东县城,导致该县城于当年塌入河中,成了河道主槽。左岸的榆林险工脱险,而右岸的刘家圈村一夜之间由河南岸变成了河北岸。所以,多少年来,当地一直流传着“修了梯子坝,齐东老城照毁灭”之说。据《邹平县志》记载:“齐东县城面积约72.47亩,元朝宪字二年(1252年)以齐东镇立齐东县。该县城址濒临黄河主河槽南岸,因屡遭水患,1892年(清光绪18年)黄河大涨水,县城被灌,官属民舍商家淹没殆尽。知县王儒张禀请省属获准迁城,1893年(清光绪19年)由知县康鸿达奉命将齐东县城迁至现在的邹平旧户镇。”1958年,齐东县撤消,大部归邹平县管属,少部归高青县管属。翌年(公元1893年),在被冲塌的坝基前端重新修建了两段坝(今1、2号坝)裹护,其位置至今未变。1947年黄河归故后,上游河势显著变化,济阳的谷家大堤因靠溜修筑险工,使梯子坝前端顶冲主溜并在此以上形成回溜,冲刷2号坝以上坝基,当年续建了3、4号两段(今3号坝)秸埽防护,1948年又续建了5号(今4号坝)砖坝和6、7、8号(今5号、6号)秸埽。1958年特大洪水,水位高、溜急面宽,1号坝下角后溃,遂加修副1号坝。至此,裹护长度稳定了下来。经逐步改建加固,原来砖坝和秸埽以石坝代替,成为现在的状况。1949年至今,随着上游小街子险工溜势逐年下延和左岸坍塌,梯子坝吃溜逐渐由强变弱,较大洪水时,一般靠边溜或大边溜。梯子坝的修建,对于防止险工坝以下滩岸坍塌,保护滩内村庄起到了重要作用。该工程建成的百多年来河势、河道变化很大,采取的相应工程措施也很多,如与之联接的官道控导工程(始建于1967年,工程长度2250米,30段坝,护砌长度2397米)共同发挥控制作用,稳定了以下一定距离的河势和河道。经过近些年来、尤其是近几年来的大力建设,梯子坝险工成了一处优美的风景区。冬季雪松翠柏墨绿,春夏秋季花草树木斑斓郁葱,加上几尊不锈钢雕塑和三幢欧式楼房点缀衬映,风景秀丽,景致迷人。2005年,该险工被划入邹平名胜景观游览线,每年接纳游客数万人。2008年,邹平河段标准化堤防建设完成,堤防绿化美化和配套建设及淤背区果林开发大力实施,这里将成为风光无限,极其靓丽的景观线和景观区。
摘自“百度知道”
一、齐东县的建制历史
金天会年间(1123—1137年)在大清河南岸的赵岩口立齐东镇(即今山东邹平县台子镇旧城渡口处),受辖于邹平县。元宪宗二年(1252年),以齐东镇设立齐东县,隶济南路。元、明、清均在此设立县城。至元二年(1265年),划归河间路(治所即今河北省献县东南)管辖。洪武九年(1376年),齐东县隶济南府。清因之1913年先隶岱北道,1914年隶济南道。1927年废道制,齐东县直属山东省。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齐东县属惠民专区。1956年3月,齐东县、高青县合并为齐东县(驻地高青县田镇)。1958年11月,撤销齐东县。
二、繁荣的经济
齐东县城是当时一个重要的水陆码头。东到渤海湾,东南到青州,西南到济南直到中原地区,北连武定府直到京津地区,南接章丘,且有一条官道(台子镇尚有官道、官道里两村)从此通过,交通条件十分便利。山东的布匹等物资经水陆到辽东半岛,把东北的粮食、药材、木材等物资运往齐东再转运中原、南方等地区。
清代的齐东县经济繁荣,县志记载曰:冲繁疲难(清代将冲繁疲难四字考语作为政区分等的正式依据,按照雍正时的解释是:交通频繁曰冲,行政业务多曰繁,税粮滞纳过多曰疲,风俗不纯、犯罪事件多曰难。县的等第高,字数就多,反之,字数就少。冲繁疲难四字俱全的县称为“最要”或“要”缺,一字或无字的县称为“简”缺,三字(有冲繁难、冲疲难、繁疲难三种)为“要”缺,二字(有冲繁、繁难、繁疲、疲难、冲难、冲疲六种)为“要”缺或“中”缺。[摘自《中国历代行政区划的变迁》,周振鹤著,商务印书馆出版,1998年11月第1版,第147页)。
历史上齐东县出于黄河航道和南北陆路交通的交汇点,去济南府的船只要在齐东补充给养,整理货物;北上北京天津等地的货物要从齐东港下船转为陆路运输。所以齐东成为除济南府以外的水路交通枢纽。一时间齐东的客商遍布全国,一直影响到现在诸多大城市都有齐东路(青岛、上海、台北等地)。(史书记载,清乾嘉年间山东已形成好几个商品布输出区,如济南府齐东县每年从“布市”上汇集棉布数十万匹,“通于关东”;章丘、长山、邹平所产棉布多先汇集到周村,然后转贩东北。周村的布匹批发市场在此时兴起。)总之,这里财兴物繁,南商北客,市情繁华,河中船只白帆点点,有“小济南”之称。
据说有一年,朝廷把齐州一年的军饷一次拨付到位,济南无法承兑银票和所需零钱。有人提议到齐东县试一试,结果,圆满解决了这一难题。从此“小济南”的美誉传扬开来。
三、建城由来
古代,齐国有条河流叫济水,当时是全国“四渎”之一,是国内大河。史书中多有记载(《尔雅·释水》说:“江、淮、河、济为四渎。四渎者,发源注海者也。”,《史记·封禅书》:”四渎者,江、淮、河、济也。” 长江、淮河、黄河、济水皆独流入海,故名渎。《三字经》:曰江淮,曰河济,此四渎,为水记)。位置在今天黄河中下游流经的地方。在今河南荥阳附近从黄河南岸分出,大体上与黄河平行向东北流,在今博兴附近注入渤海。今天的济南因之得名。唐宋时期谓济水为北清河,金元时叫大清河。(也有济水上游称大汶河中下游称大清河之说)河宽30余米,水深20余米,河道弯曲很多,有“十里没有弯,必定有神仙”的说法。水流平稳水质清澈,河中鱼虾肥美、鹅鸭嬉戏。诗人杨雨润的《秋夜大清河泛舟》这样写道:新秋雨露多,水涨大清河。漫有乘舟兴,还宜对酒歌。中流箫鼓劲,夹岸树烟罗,月色知人意,瑶光满碧波。大清河景色之美、夜色之美、繁荣之美可见一斑。它是一条东盐西运、西物东输的重要黄金水道。
建制沿革
1252年(元宪宗二年)建县之初,分为4乡46图。1379年(明洪武十二年)把邹平县的会仙乡划归齐东县。1462年(明天顺六年)划为9乡51图,即正德乡、青城乡、嘉会乡、固均乡、临清乡、会仙乡、梁邹乡、坊郭乡、齐东乡。1493年(弘治六年)割章丘县的临济乡划归齐东县。1503年(弘治十六年)县域面积又有所扩大。大致相当于今天的北至黄河,南到刁镇北部,东至青城中部,西到码头镇西部。
县域面积
县域大约南北长20公里,东西宽35公里,县域面积最大时约496平方公里。明朝隆庆年间齐东县辖一万六千七百二十九户,人口十万二千二十人。清朝宣统时达二万六千七百三十二户,人口十一万九千五百七十八。
县城范围
齐东县城旧址方圆很大,东西约7华里、南北约6华里。东西门各有一个石质的大牌坊。解放初期,旧城的牌坊、转角楼(俗名钻天锥)遗迹尚存。1954年,惠民专署派人将牌坊、转角楼全部拆除,将砖石运往惠民县黄河修筑了大坝。转角楼建筑高大坚固,成圆锥形,下底直径约4米,高达26米。1956年旧城村民郭丙凡等人从河底泥沙里扒出铁狮子两个,铁钟两个,无偿送往高青县田镇。1973年黄河断流,河水干涸,旧城、教场两村青年在河底泥沙里扒出很多砖石,郭新明还挖出圆木桩一根,木桩长5米,直径0.4米,木质依然坚硬。当年的建筑材料及规模可见一斑。
被迫迁址
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泛滥,在河南省的兰考县决口,黄河夺大清河河道入海,大清河不复存在。由于黄河水量巨大且流速极快,对河两岸冲刷厉害,岸堤坍塌严重,开始威胁齐东县城的安全。光绪十年(1884年)清政府为保齐东县城不为水毁,在县城以西9公里处修筑了一条近2000米的南北大坝—-梯子坝,目的是防止黄河河道南移,确保齐东县城安全。
到了光绪十八年(1892年)黄河水再次泛滥,冲毁梯子坝300余米,河道南移,县城被淹,仅存东南一隅(台子乡志载)。1893年部分县衙和居民迁至新城(今台子镇院新村东)。清政府想把县城立于此,当时已建成护城河和土圩。不知何故,继续建城工程中止。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齐东知县康鸿达奉准迁城于九户镇。至此,繁荣长达640年的齐东县旧城长眠在黄河滩涂。
衙署、庙宇移建九户而居民商贾多未迁移(良田、水陆码头、人烟凑集,商民籍以谋生,故恋恋不舍)。后水势围困日甚,商民行商困难,四方离散者不可胜数(青岛、东北诸城多有“齐东路”之由)。1894年夏在知县宫耀月的劝说、支持下,商贾王念林联合二十余户集资买下绳刘村东十四亩地,半作土场半筑土台,土台上修建居所,修理店面街道,设立集场。随后有迁来之户,准许其在台东展宽修筑联为一气,设立长福镇,并与台北河岸建立码头。(新立长福镇碑记—-宫耀月盖闻安土重迁,自故为然。莫不谆谆告诫,以定民志,是出于不得已也。齐东旧城,濒临黄河,屡被水患,自光绪十九年衙署、庙宇移建九户,而居民商贾多未迁移。良田此地,水陆码头,人烟凑集,商民籍以谋生,故恋恋不舍也。后水势围困日甚,码头即将坠废,居贾星散行商裹足,而居民四方离散者不可胜数。丙申春余来视事,目睹情形,劝众亟思计焉而瞻望徘徊,皆有费忍轻去之。思阅一年丁酉年夏,伏汛盛涨,危险异常,茫茫一水,托足何方?而极思迁之意,由此而决然莫为之倡,则众志弗齐。经酋事王念林等妥筹办法,为众志所信从,遂即派王念林等管理其事,一经联络立志者二十余户,亦可自成一村。余遂亲诣该处,勘定地基。在绳刘庄大堤根随即丈明亩数。各户凑上地价分给各地主。计地十四亩,有一半作土场,半筑土台。当经禀明上。筑台之后,各按所定地基摊钱拈阄分占,修理店面街道,设立集场,嗣后有绩迁之户,准其复于台东展宽修筑连为一气,并于台北岸建立码头,以通商贩。由此水患即免而商情日盛。数年之后,元气渐变,以兴年之旧业,岂非旧城之大兴哉?是为记)。这就是今天的台东、台西和城关诸村的来历。县城南端的城民地势偏高,离河稍远受损较轻,没有搬迁,人称“旧城、教(校)场”。
县城于1894年迁至九户到1950年迁出,始终处在战乱之中,经济社会很不繁荣且史料记载较少。1950年4月齐东县址又有九户迁往麻姑堂,隶属惠民专区。1952年县址又迁往魏桥。1956年又迁往田镇,把高青县并入。1958年9月齐东县大部划归邹平,另一部划归博兴,恢复高青县。至此齐东县一词不复存在。
四、人文历史
齐东县地方流行吕剧,濒临吕剧的起源地淄博,在齐东流行甚广。听老人们说解放前老百姓在地里干活的时候就在哼哼着吕剧。
齐东县流行泥模,85年以前出生的年轻人都见过。这也是齐东文化中独有的一面。其实泥模,是一种印花工具,儿童
泥模自己动手,在泥片上印制出有趣的动物、花草、戏曲故事场景等图像,具有娱乐性以及一定的教育功能。泥模在齐东县风行于乡村及街市当中,价格便宜,富于趣味。一般在泥模母上先塑出浮雕图像,再用模母倒出完整的泥模,图案呈阴文,阴干或者烧制成砖后即可上市售卖。不过近30年的社会进程中小孩有了更喜爱的玩具,使其逐渐消亡。想收藏泥模已经很难找到了。
齐东人除了原居民以外,大多数是洪武年间迁徙而来的。现在在齐东(邹平、高青、惠民交界处)打听,他们大多会说洪武五年平叛田丰毛贵之乱以后从直隶枣强携家带口而来的。例如:原齐东县城东门外的东望庄(现为台子镇的北董村和南董村)的周氏族谱就有这样的记载。
五、文化历史
原台子镇齐东县城遗址在今旧城渡口(台子镇黄河浮桥,下游500米处),在抗战时期被黄河彻底冲毁,在黄河水干时期尚见魁星楼及牌坊遗址。 据记载,齐东城中公署修缮完备。坛庙若干。牌坊、节表多达22处。城内主要坛庙有:先农坛、山川雷雨坛、邑功坛、社稷庙、城隍庙、关帝庙、文昌庙、马神庙、八腊庙、刘猛将军庙、龙王庙、土地祠、芒神庙等。城东门处,有一巨大学宫,供奉着孔子及其弟子、孟子等历代先贤。学宫旁边建有东皋书院,每天书声朗朗,一派太平繁荣景象。此外还有:玉皇庙、三官庙、东岳庙、大王庙、增福庙、太尉庙、于公祠、李公祠、观音阁、九圣阁、真武阁、行香寺、玉泉寺、观音堂、白衣庵、碧霞宫等分散在齐东县各地。城内外有魏城阴雨、昌阳仙迹、坝水托蓝、故台夕照等八大景,尤其以东城门处东皋晓月为最。
城东张梦鲸旧宅与李氏(?)花园交相辉映,景色宜人,是当时的旅游胜地。
经过六百多年的建设发展,齐东县经济繁荣,文脉昌盛,还养育了许多文化名人,为我们留下了许许多多诗词佳话和历史遗迹。如今,通过那些残存的建筑,我们还能够了解到他们的故事。
诗人李炳炎在《吊旧城》一诗中写到:全城团聚压齐州,簇簇楼台绕四周。莫挽狂澜从北倒,可怜胜景付东流。玉龙悲啸乾坤转,波浪奔腾日月浮。试看当年歌舞地,夕阳天外起沙鸥。描述了当年的胜景以及河水淹没城池的惨象。
魁星楼
齐东县城中还有一座标志性建筑叫文昌阁,也叫魁星楼。其底座是正方形,共三层(实为二层),高20米,位于城中心的十字路口。底层四面是青砖拱形门,拱门宽3米余,高4米余,来往车辆从拱形门下通过。二、三层四面均六柱五门,工艺精美造型雄伟。
相传,修建魁星楼是为王文烨。
王文烨,(字章甫,齐东县人,生卒年月不详。)元至顺元年(133O)中左榜状元。授翰林国史院修撰。(《元史》纪第34卷文宗之三中记载:“三月戊午,廷试进士,赐笃列图、王文烨等九十七人及第、出身有差。”王文烨累官至枢密院判)。王文烨自幼跟随舅舅在青城长大。
清乾隆年间(1763年),青城人在青城十字街为其修魁星楼。齐东人得知后亦在齐东县城十字街为其修魁星楼。相传二楼一模一样,砖木结构,三重檐、塔式,内供魁星。因黄河水患,齐东旧城淹没,魁星楼荡然无存。以前黄河大堤以北有一座特殊建筑叫文笔峰,占地60多平米,高达7米,远看像一只巨大的毛笔,人可顺台阶旋转至顶部。修建年代不详,相传也是为王文烨所修。
张梦鲸墓
城东南5公里处还有一处陵墓建筑叫将军坟。规模巨大、规格极高。据老人回忆说,
陵墓占地十余亩,周围石马、石羊、石猪、石狗若干。通往陵墓的路都用青石板铺就。
这座陵墓的主人是谁呢?是明末万历年间的进士张梦鲸。
张梦鲸,齐东县人,为官清廉、勤于政事,其政绩曾被评为“卓绩天下第一”,深得皇帝的褒奖和器重。在河南省西门豹的祠堂旁边,修有张梦鲸的祠堂,被当地人称为两“神君”。张梦鲸被奸臣谋害后,崇祯皇帝附尸痛哭,追封其为“兵部左侍郎”,赐“金顶御葬”。1946年,陵墓建筑被毁。
摘自“百度百科《齐东县》”
一 齐东古城
邹平县城、长山县城和齐东县城曾并存于今天的邹平县境内。邹平、长山两县遗留的历史信息比较丰富,齐东县却很少。齐东县是指哪里呢?齐东县城又在何处呢?让我们延着历史的足迹,探寻齐东古城的始末。齐东县旧县城在今天邹平县台子镇境内(台子浮桥以东400米黄河河道中心偏南处),天旱水少时古城遗址残存还依稀可见。她历经元、明、清三朝建设;拥有642年历史;有“小济南”之称;经济、文化繁荣;自然环境优美。曾经养育了元代状元王文烨、明代能臣张梦鲸、女诗人郝秋岩等历史名人。这座古城今天已经没有了,那么,她究竟经历了哪些兴衰往事呢?
1建 城
古代有条河流叫济水,是当时全国“四渎”之一,是国内大河。史书中对济水多有记载:《尔雅·释水》说:“江、淮、河、济为四渎。四渎者,发源注海者也”。 (见左下图002)《史记·封禅书》:“四渎者,江、淮、河、济也。” 长江、淮河、黄河、济水皆独流入海,故名渎。《三字经》:“曰江淮,曰河济,此四渎,为水记”。济水位置在今天黄河中下游流经的地方。在今河南荥阳附近从黄河南岸分出,大体上与黄河平行向东北流,在今博兴附近注入渤海。济南因在济水以南而得名。唐宋时期谓济水叫北清河,金元时叫大清河(也有济水上游称大汶河中下游称大清河之说)。大清河河宽500余米,水深20余米,河道弯曲很多,有“十里没有弯,必定有神仙”的说法。水流平稳水质清澈,河中鱼虾肥美、鹅鸭嬉戏。它是一条东盐西运、西物东输的重要黄金水道(曾有盐河之称)。金太宗天会元年(1123年)在大清河南岸的赵岩口(今台子境内,当时就是小有名气的水码头)设齐东镇,隶属邹平县。元宪宗二年(1252年)以齐东镇设齐东县。元、明、清均在此设立县城。多数时间隶属于济南(后有隶属变化表)。
2繁 荣
齐东县城是重要的水陆码头。东到渤海湾,东南到青州府,西南到济南府直至中原地区,北连武定府直到京津地区,南接章丘。一条官道(台子镇尚有官道、官道李两村)由此通过,交通条件十分便利。山东的布匹等物资经水陆到辽东半岛,东北的粮食、药材、木材等物资运往齐东再转运中原、南方等地区。(史书记载,清乾嘉年间山东已形成好几个商品布输出区,如济南府齐东县每年从“布市”上汇集棉布数十万匹,“通于关东”;章丘、长山、邹平所产棉布多先汇集到周村,然后转贩东北)总之,这里财兴物繁,南商北客,市情繁华,河中船只白帆点点,有“小济南”之称。(相传:有一年,朝廷把齐州一年的军饷一次拨付到位,济南无法承兑银票和所需零钱。有人提议到齐东县试一试,结果,圆满解决了这一难题。从此“小济南”的美誉传扬开来)。
据记载,齐东县城中公署修缮完备。坛、庙众多。牌坊、节表多达22处。城内主要坛庙有:先农坛、山川云雷雨坛、邑厉坛、社稷庙、城隍庙、关帝庙、文昌庙、马神庙、八腊庙、刘猛将军庙、龙王庙、土地祠、芒神庙等。此外还有:玉皇庙、三官庙、东岳庙、大王庙、增福庙、太尉庙、于公祠、李公祠、观音阁、九圣阁、真武阁、行香寺、玉泉寺、观音堂、白衣庵、碧霞宫等散建在齐东县各地。城东门处有一巨大学宫,文人骚客多会于此。学宫内,每天书声朗朗,一派太平繁荣景象。学宫旁边是文庙,文庙内供奉着孔子及其弟子、孟子等历代先贤。城内街道错落有致,街道两侧店铺林立,吕家酒馆、满家茶庄、德泰恒布店、乾泰粮栈等铺号声明远播(五门六街通商者俨如归市)。城内外有奎楼耸秀、赵岩秋涨、义庄兴文、延安圣井、魏城阴雨、昌阳仙迹、壩水托蓝、故台夕照、减河横带、东皋晓月等十大景观。城东张梦鲸旧宅与李氏花园交相辉映,景色宜人,是当时的旅游胜地。诗人李炳炎在《吊旧城》一诗中写到:“金城团聚压齐州,簇簇楼台绕四周”。当年的胜景可见一斑。
3被迫迁址
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泛滥,在河南省的兰考县决口,黄河夺大清河河道入海,大清河不复存在。由于黄河水量巨大且流速极快,对河两岸冲刷厉害,河岸坍塌严重,开始威胁齐东县城的安全。光绪十年(1884年)清政府为确保齐东县城不被水毁,在县城以西9公里处修筑了一条近2000米直插黄河河心的南北大坝—-梯子坝,目的是防止黄河河道南移,确保齐东县城安全。
光绪十八年(1892年)黄河水再次泛滥,冲毁梯子坝300余米,河道南移,县城被淹,仅存东南一隅。1893年部分县衙和居民迁至新城(今台子镇院新村东)。相传,清政府想把县城立于此,当时已建成护城河和土圩。因法场无法选址(风水先生言),还是另有隐情(无记载),城建工程中止。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齐东知县康鸿达奉准迁城于九户镇。至此,繁荣长达642年的齐东县旧城长眠于黄河之底。
齐东县城旧址东西约4华里、南北约3华里。东西门各有一个石质的大牌坊。解放初期,旧城的牌坊、转角楼(俗名钻天锥)遗迹尚存。1954年,惠民专署派人将牌坊、转角楼全部拆除,将砖石运往惠民县修筑了黄河大坝。转角楼建筑高大坚固,成圆锥形,下底直径约4米,高达26米。1956年旧城村民郭丙凡等人从河底泥沙里扒出铁狮子两个,铁钟两个,无偿送往高青县田镇。1973年黄河断流,河水干涸,旧城、教场两村青年在河底泥沙里扒出很多砖石,村老支书郭新明还挖出圆木桩一根,木桩长5米,直径0.4米,木质依然坚硬。当年的建筑材料及规模可见一斑。
1252年建县之初,齐东县辖4乡46图。1379年(明洪武十二年)把邹平县的会仙乡划归齐东县。1462年(明天顺六年)划为9乡51图,即正德乡、青城乡、嘉会乡、固均乡、临清乡、会仙乡、梁邹乡、坊郭乡、齐东乡。1493年(弘治六年)割章丘县的临济乡划归齐东县。1503年(弘治十六年)县域面积又有所扩大。大致相当于今天的北至黄河,南到刁镇北部,东至青城东部,西到码头镇西部。县域大约南北20公里,东西35公里,县域面积最大时约496平方公里。明隆庆年间齐东县辖一万六千七百二十九户,人口十万二千二十人。清宣统时达二万六千七百三十二户,人口十一万九千五百七十八人。
县城从1894年迁至九户到1950年迁出,始终处在战乱之中,社会、经济很不繁荣,史料记载较少。1950年4月齐东县城址又从九户迁往魏桥镇麻姑堂村,隶属惠民专区。1952年城址又迁往魏桥镇驻地。1956年城址又迁往田镇,撤销高青县。1958年9月把齐东县部分划归邹平,一部分划归博兴,恢复高青县。至此齐东县不复存在。
另考,齐东县建城前曾有“东皋郡城”。《方舆纪要》齐东云:“城东有齐东旧城,在大清河东岸,遗址尚存,是故城之前又有故城,今失考。”这是见到的“故城之前有故城”的最早记录。台子镇李氏谱牒记载:始祖李逹祖居燕山北京为业,枣强居住十年,于大宋庆元元年迁于东皋郡城五里许定居,取名“沙窝李家庄”。这是见到“东皋郡城”的较早的文字记载。通过这两份资料能够得出历史上曾存在“东皋郡城”的结论,但是关于对它的记载和传说却很少。
附1 齐东城记
清 李炳炎
金太宗天会年间【天会元年即1123年,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年)北宋灭亡。天会与宋徽宗、宋钦宗、南宋高宗年号并行】,以邹平赵岩口【故称】为齐东镇。此齐东之名之所由始也;金宣宗兴定年【兴定年间(1217-1221年),与南宋宁宗年号大抵并行】元兵邹平之齐东镇,此为立城之始;元宪宗二年【元宪宗二年(1252年),即南宋理宗淳佑十二年】以邹平之齐东镇及章邱之延安镇【今邹平码头镇,原谓之延安镇】立齐东县,此为立县之始。明洪武二年(1369年),省青城县【治在今淄博高青县青城镇】入益齐东县;洪武六年(1373年),割邹平会仙乡、齐东乡【应在九户镇和孙镇一带】,割章邱之故均乡【魏桥镇南部一带】、邹平之梁邹乡【应在邹平韩店镇西北一带】,以增广齐东地,此县之疆域沿革定于明代者也。考县城之立,自元而明而清,至光绪十九年【光绪十九年前在旧治,光绪二十年始在新治】,因县城陷于河流,又迁移于九户镇【齐东县新治,今邹平九户镇。自光绪二十年(1894年)至1949年,凡56年】,其间三朝古址【齐东旧县治历经元、明、清三朝,自元宪宗二年(1252年)至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642年】,共立六百四十余年。
东野子曰:迁城徙治,为国家中事,而旧志往往无征,若邑之朝阳城、菅城、魏城【朝阳城、魏王城一地也。菅城在今魏桥镇菅家村,又曰菅家庙】,邑乘不载,书缺有间欤?采访未周欤?
附2 忆齐东旧城
王亭贵
台子镇驻地正北三华里黄河渡口处,是齐东县古城旧址。
金代的齐东镇,自金宣宗兴定年间(公元1217年),元兵筑城建镇,是立城的开始。元宪宗二年(公元1252年)改镇为县,以镇城改为县城。元、明、清三代均为县城,至光绪十八年(公元1892年)黄河决口,城池被淹没,建筑物冲毁倒塌,县城仅存东南一隅。同年,知县王儒章呈请省署获准迁城。光绪十九年冬(公元1893年),知县康鸿达奉省署准许迁城,遂将齐东县城迁至九户镇。
旧志载:齐东旧城城池中公署修缮完备,坛庙坊表若干。坛庙有:社稷坛、先农坛、山川云雷雨坛、邑历坛、城隍庙、关帝庙、文昌庙、马神庙、八腊庙、刘猛将军庙、龙王庙、吕祖庙、玉皇庙、三官庙、东岳庙、大王庙、增福庙、太尉庙、温庙等。还有土地祠、芒神、于公祠、李公祠、观音阁、九圣阁、真武阁、行香寺、玉泉寺、观音堂、白衣庵、碧霞宫等,另有牌坊节表22处,城内有五门六街八大景,尤以东门外的东皋晓月为最好。河岸的赵岩口渡口,东来西往的南商北客不绝,市场活跃,经济繁荣。大清河纵贯东西,河中帆船来往频繁。城东郭家皇厅(张梦鲸旧宅),与李氏花园相辉映,景色迷人。
旧城学宫在旧城东边,自元达鲁花赤探马赤建造后,至元三年(公元1266年),县尹郑忽必烈重修,明成化十三年(公元1477年),知县李宽重修。正德十年(公元1515年)知县萧敬谏重修。嘉靖年间,主簿岳伦重修。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知县陶登重修。清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余为霖重修。大成殿(在旧城东一华里,现有高低不平的土台一个,是大成殿遗址)东西两旁,崇列着名宦、乡贤各祠及教谕、训导各署、明伦堂等。至光绪十九年(公元1893年)黄河决口,河道南移,大部建筑已塌陷河心。
诗人李炳炎在吊旧城一诗中写到:“金城团聚压齐州,簇簇楼台绕四周。莫挽狂澜从北倒,可怜胜景付东流。鱼龙悲啸乾坤转,波浪奔腾日月浮。试看当年歌舞池,夕阳天外起沙鸥。”这首诗真实地阐述了当年旧城的胜景及河水淹没城池的残象。
旧城村退休的老支部书记郭新明同志说:齐东旧城方圆很大,东西约7华里,南北约6华里,面积可达42平方华里。城西是兵马教练场,现在教场村即以此得名。旧城居民从古至今一直在此地居住,虽黄河历年决口,河道不断南移,居民随河道几次
,但从未离开旧城。据老人说:旧城有两个牌坊:一个在东门,一个在西门,全是石料结构。魁星楼坐落在城内十字街中央,砖木结构,共分两层,东、西、南、北四面大门宽敞,四方游客可从楼底穿过,建筑幽雅大方,颇具民族风格。据说魁星楼同年建筑了两个,一个在齐东旧城,一个在高青青城,两个建筑一人设计,模式一样。齐东的魁星楼毁坏,而今青城魁星楼(即文昌阁)尚存。据郭新明记忆:解放初旧城的牌坊、转角楼(俗称钻天锥)遗迹依然存在。1954年秋,为加固黄河大坝,惠民专署派人将牌坊转脚楼全部拆除,将砖石运往惠民县黄河修筑大坝。转角楼建筑高大坚固,成圆锥型,下底直径4米,高26米。1956年,旧城村民郭丙凡等人在河底泥沙里扒出铁狮子两个,铁钟一个。这三件东西都无偿地送到高青县田镇。1973年黄河断流,河水干涸,旧城、教场两村青年在河底泥沙里扒出很多砖石,郭新明还挖出圆木柱一根,木柱长5米,直径0.4米,木质坚硬,当年建筑规模可见一斑。
旧城之名,从古至今一直延用。1976年9月下旬,黄河中下游地区连降暴雨,河水猛涨,水位高达25.16米,超过1958年特大水位0.72米,堤北黄水漫滩,农作物绝产,人民生命财产受到很大威胁。为确保堤北群众的安全,1977年春,全县组织劳力,支援滩里15个自然村搬迁堤南,旧城村随之迁址。
摘自《黄下游的文化古城——台子 之第一篇 回眸历史
》(来自闲鹤居主人(王大生)的博客)
吊旧城李炳炎
金城围聚压齐州,簇簇楼台绕四周。
莫挽狂澜从北倒,可怜胜境付东流。
鱼龙悲啸乾坤转,波浪奔腾日月浮。
试看当年歌舞地,夕阳天外起沙鸥。
附吊旧城文前人
元朝巨镇,济郡名城。域近百里之邦,地据三朝之胜。
衣冠不
似乡愚,文物居然都会。七湾八庙作歌者高唱迎仙:歌日七大湾,八大庙,
对头狮子迎仙桥。五门六街通商者俨如归市。财物繁兴,凭大清河之顺
利,人物潇洒,有小济南之名称。湖海客来,指绅人至。魁星楼上魁
神灵,王状元春风及第。王文烨元朝状元武官庙后文官果,南门外关帝庙,
后有文官果树胡镇台位列总戎。胡珲升福州每坛镇总兵上丁下丁,学士齐登
大成殿;南李北李,元宵斗富不夜城。兴也勃焉,何其盛与。于是时
来河下,偶立滩头。听款乃之声,看秋波之涨。赵岩口素号名津,北
门外即大清河称赵岩渡口,东皋门早升皓月。东门名东皋门,八景有东皋望月。往
来如织踏破红尘;水陆相通,财连银汉。人语啾晰之中,南商北客;
市情繁华之处,车载斗量。盐艘联帆而东来,路通海运;粮船逆流而
西上,货输汴京。白云十里,雨后悬篷;翠袖两行,埠头招客。此北
关下河亦东省小商埠也。不料世情下降。天变为灾,造物时有低
昂,浇风酿成孽障。麻姑不来,田变为海;河伯肆虐,民其为鱼。遥
堤横野而南边,渐成绝地;大河夹城而东下,直撼危垣。郭家皇厅,
尽成蛟殿龙宫;李氏花园,纯为水乡泽国。五百年地复天翻,其间
横无名世;三万户降丘宅土,后兴尚有凡民。此情殷吊古者,观其盛
衰,不禁感慨系之矣。
摘自《齐东县志》2009年9月点标本。
梯子坝险工
梯子坝险工埽坝工程位于码头乡小牛王村北黄河滩内,大堤桩号99+725~100+125,坝基长1640米,护砌长264米,分为7段,坝顶高程为29.20米。据《齐东县志》载:“梯子坝,在大小牛王以北,清光绪年间筑,南接大堤,北插河心,宽皆与大堤相似,两旁植柳,坝址全系土筑,惟近河一段叠石为基,旁附月牙柳坝数截,每经汛后即需修理,工之大小不同,大约岁无不有也”。据考,为保护原齐东县城(今旧城处),此坝建于1884年(光绪十年),原基长2000米。1892年(光绪十八年),黄水盛涨,溜势南移,该坝后溃300余米,齐东县城亦塌陷河中。此后,连年修筑,维修加固。建国前一般为柳坝、秸埽坝。1949年后,坝头始改干丁扣裹头,干丁石裹头,坝身改平扣、丁扣。1956年,又改为散抛乱石坝。1961年,整个工程均加高0.8米。1981年,又拆修加高2.1米。1982年,各坝号顶高程均达到29.2米。
旧城村,距台子镇驻地东北2.8公里,清光绪二十四年建村,1977年由黄河滩内迁至堤外。
摘自《邹平县志》中华书局出版,
1992年10月版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