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戈的概念:

戈:古代的一种曲头兵器,横刃,用青铜或铁制成,装有长柄,青铜制,盛行于商至战国时期,秦以后逐渐消失。其突出部分名援,援上下皆刃,用以横击和钩杀,勾割或啄刺敌人,因此,古代叫做勾兵或称啄兵。

二、戈的分类:

根据戈的装配方式以及内的结构形式分为銎(qiong)内戈、曲内戈和直内戈三种,如下图所示:

戈的分类

三、戈的结构:

戈一般主要包括援、内、胡三部分,但是最初新石器时代的石戈只有援和内。详细结构图如下:

戈的结构

戈的结构

四、戈的演变:

一般认为是由镰刀类工具演化而来。新石器时代的石戈头,只有援和内,至今仅在福建、广东的一些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出土过。到了青铜时代,戈成为军中必备的主要兵器。已发现的年代最早的青铜铸的戈头,出土于河南省偃师县二里头遗址,至少是距今3500年以前的制品。在商朝,青铜戈的使用已极普遍。为了使戈头和柲结合得更牢固,克服在战斗中易于脱落的缺点,出现了三种不同装柲方式的戈头,即銎内、曲内和直内的戈头。由于直内的戈头,援和内之间有阑,并增加了胡,与柲结合得最牢固,因此得到发展;而另两种不如直内戈头牢靠,商朝以后被淘汰。西周时期的青铜戈头,基本上沿袭商朝传统,但都是直内式样的。为加强其勾击效能,戈头与柲由垂直相交,逐渐加大角度,改成大于90°的钝角。从西周末到春秋时期,还流行一种尖锋呈等边三角形的带胡青铜戈头。以后由于青铜戟的使用日渐普遍,戈的地位有所下降,但仍是主要格斗兵器之一。例如《荀子•议 兵》中讲,魏国步兵的标准装备是戈、弩、剑、盾。河北省易县燕下都出土的大量铸有燕王名的铜戈,可以视为这一时期铜戈的代表。戈柲有长有短,依据不同战术要求而定。一般说来,车战用的戈柲很长,步战用的戈柲较短。在湖南省长沙市浏城桥出土的春秋晚期铜戈中,长柲的戈全长达314厘米,短柲的戈全长仅140厘米。

此外,在商周时期也还有玉石制造的戈,其中有些是可供实战使用,但大多数是仪仗用具。例如河南省安阳市妇好墓中出土玉戈39件,制工精巧,都是仪仗用具。

战国晚期,铁兵器的

渐多,铁戟逐渐取代了青铜戟,同时也逐渐淘汰了青铜戈。因此戈这种盛行于青铜时代的兵器,到西汉以后已绝迹。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