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炎武(1613~1682)  明末清初江苏昆山人,字宁人,初名绛,曾自署蒋山佣,学者称亭林先生。初参与复社反宦官权贵斗争,与当时名士讲学论道。崇祯十二年(1639)开始,搜集明代以前历朝经济和自然环境资料,为编写《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奠定了基础。顺洽二年(1645)清兵南下,他参加苏州、昆山保卫战。十三年起往山东、河北、山西、陕西、河南等地实地调查,择险要之处从事垦荒,后定居陕西华阴。每到一处,必与老兵退卒,询问短长曲折,倘与前闻不合,必发书对勘。于天文、历算、舆地、音韵、金石、考古等均有深湛研究,为清代朴学之开山祖。其治学在“经世致用”,治史则对制度文物及地理沿革进行考订。《日知录》为其代表作。他广泛搜集明代资料,积至二千册,辑成《明季实录》、《皇明修文备史》。所蓄明代史料,毁于庄氏史狱。所著尚有《左传杜解补正》、《九经误宁》、《五经异同》、《音学五书》、《韵补正》、《历代帝王宅京记》、《营平二州地名考》、《昌平山水记》、《山东考古录》、《京东考古录》、《金石文字记》、《石经考》、《圣安本纪》、《亭林诗文集》等。(仓修良)

摘自《中国历史大辞典.史学史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4年第二次印刷。

杏林村,距西董镇驻地西偏北7.5公历,明清时称葛家洞,1935年改称今名。

摩诃山    又名沫湖顶,位于县城西南11.5公里处,海拔826.8米,为长白山脉最高峰,以佛语“摩诃”二字得名。山顶古时有禅院、佛塔,遗迹尚存。摩诃山山势陡峻,峭壁绝崖,氤氲万状,叆叇[ài dài]锁山,常有“山下烟雨山上晴”之奇观。山北有萝圈峪,其势最险,刍牧不至。其东有回路峪,峰回路转,细流淙淙,系黛溪河两支流之源头。

大顶子  摩诃山以西l公里,海拔795米,与沫湖顶连峰接脉。又西北为猫头峰,海拔,765米。

张实居

(?~?)

张实居,字宾公,贡生,明末清初邹平人。约生于明朝天启年间,祖父张延登官至工部尚书,左右都御史,得宋版《昭明文选》,筑室宝藏,题“萧亭”匾额,实居因以为号。1644年(崇祯十七年),李自成攻陷北京,父万钟南迁,任镇江府推官,实居曾随父任。后举家北归故里,家道中落。实居目睹明末清初战乱之苦,无意仕进,遂隐居长白山大谷深处。因于山中采到五色灵芝,便构室为“采芝山堂”,青山为邻,流水绕户,一瓢一卷,吟啸自娱,直至终老。有《萧亭诗集》行于世。《萧亭诗集》中山水诗居多,长白山之秀山丽水,皆绘于其中,可谓长白山水画卷。其诗,文辞质朴,格调清新,旨趣纯真,生机盎然。《会仙山》一诗中“西来岳色孤烟秀,东望沧溟一勺流”两句,誉为写景佳句。王渔洋编《萧亭诗选》,作序云:“吾内兄萧亭先生有古今诗千余首,乐府古选尤有神韵,择其最者五百余篇,别为选集,后世诵其诗者庶以知其人焉。”另有《答诗问》二卷,收入《四库全书》。

摘自《邹平县志》1992年10月版,中华书局出版。

张延登(?-?)字济美,号华东,山东邹平人。明朝政治人物。

万历二十年(1592年)壬辰科进士,授官河南内黄县知县,后擢拔为兵科给事中,累官太仆寺卿。曾巡抚浙江,任内平定周三老之乱。崇祯五年(1632年)入为南京都察院右都御史。崇祯丁丑(1637年)三月游泰山。卒赠太子太保,谥忠定。有子张万钟。孙女嫁王渔洋。

摘自“百度百科”

徐夜生于1611年,卒于1683年,字东痴,更字嵇庵,初名元善,字长公,山东新城人,是一代诗宗、文坛领袖王渔洋的表兄。

《清史稿·文苑传》有对徐夜的简要记载:“夜,字东痴,新城人,本名元善,举鸿博不赴,有诗集。”这里所说的徐夜诗集是王渔洋在徐夜去世后为他编印的《徐东痴诗集》。

明朝以来,徐家是新城一带的大家望族,徐夜的曾祖父徐淮曾官至二品,祖父徐来庭也做过知县,其父徐熙如早亡,兄弟六人都有功名;徐夜的母亲是官至南京吏部考功郎的诗人王象春之女。

出生于名门望族的徐夜天资聪颖,14岁即能赋诗,所作《闻歌》意境悠远,谱曲后传唱一时。崇祯壬午年,清军袭破济南,进逼新城,徐夜参与了抗击清军的战斗,新城陷落后,清军残酷屠杀城内民众,徐氏家族中有十余人遇害,徐夜的母亲也投井殉难。

国仇家恨,使徐夜痛不欲生,从此拒绝功名仕进之路,在系水之东过起了隐居生活。他开始更名“夜”,取思明向明之意。后来,山东有司两次举荐徐夜出仕,王渔洋也数次推举,但他“志在沉埋,力以老病辞”。

作为隐士诗人的徐夜在诗文上的成就非常卓越,其诗大量的是抒写山水之趣和田家之致的诗篇。如《初夏田园》写其“清晨荷锄出”的躬耕生活和“但恐坐食非”的心志,其情趣有似陶渊明。《清诗别裁集》、《山左诗抄》中都选有他的诗文。沈德潜评曰:“萧瑟之音,不粘不脱,远胜渔洋名作。”(《清诗别裁集》)说“远胜渔洋名作”,有些溢美,但可见徐夜艺术功力之深厚。

王渔洋在京为官时,曾经数次向徐夜索取诗稿,意予刊刻,但终不能得。徐夜死后,他将自己收集到的200多首诗付梓,并为之写序。这是一个诗人对另一个诗人最朴素的情感 。

摘自桓台政务网《一代隐士徐东痴》作者:杨成见

张实居生卒之年考略

邹平著名诗人张实居,旧志载其诗若干首,文艺志中生平介绍极略,生卒之年未有。白驹过隙,倏忽二十余年,寻不到线索,成为心中一大憾事,仅咀嚼品味其“西来岳色孤烟秀,东望沧溟一勺流”的千古佳句。

今年5月9日,获悉中央电视台要来邹拍摄《鸽经》作者张万钟的有关镜头,通知我准备介绍情况。我匆忙联系学生杨景敏,寻觅张氏后裔线索。令人喜出望外的是,两小时之内,景敏便领我找到张延登长子万程一支的12代孙张怀鹏。怀鹏忠厚而热情,一见如故,谈得十分投机。张延登有五子,依次为万程、万选、万钟、万谷、万斛。张万钟的生平一目了解,我激动不已,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感慨多多。5月11日上午,邹平文联成立大会结束,中午便匆忙接待中央电视台执行编导雷志民和《鸽经》研究专家赵传集教授。下午两点进入交谈拍摄。曲延庆、郭连贻、张怀鹏和我等4人配合,下午5点即结束。雷志民等一行5人认为,此次收获之巨,出乎意料。他们异常满意。

根据《梁邹西张氏家乘》,张万钟生平身世基本清晰了,但我另外长期关注的张实居生卒年代却没发现新的资料。于是,我将张氏谱牒、萧亭诗选与新城王渔洋年谱、著作等资料重新扫描,探幽抉微,勾勒眉目,决意弄个究竟。

《四库全书总目》卷一八二载云:“萧亭诗选六卷,山东巡抚采进本,国朝张实居撰,王士祯所评选也。实居,字宾公,号萧亭,邹平人,士祯序称其古今诗盈千首,乐府古选尤有神解,为择其最者三百余篇为此集云。”

《中国文学家大辞典》云:“张实居(约公元1661年前后在世),字宾公,号萧亭,邹平人,生卒年不详,约清世祖顺治末前后在世,顺治中卜居于大谷,弹琴咏歌以自娱。实居工诗,所作古今诗盈千首,王士祯择其最者三百余篇,为萧亭诗选六卷(四库总目)传于世。”

《梁邹西张氏家乘》记云:“实居,字宾公,号萧亭,行八,邑贡生,中年遭时不偶,家以中落,隐居长白大谷中,得五色芝于山麓泉侧,因构采芝山堂,吟啸其中,淡然寡营。著有萧亭诗集行世,别有答问诗二卷,一为郎廷槐所编,一为刘大毂所编,皆附渔洋山人、昆仑山人所答问诗,同荷收入四库全书以传。配章丘李氏知府缙徵公女,子五。”

家乘中这段文字是介绍张实居最全面的,自然也没有写明其生卒年月。但我抓住“行八”二字提供的线索,排列了万字辈兄弟五人所生“居”字辈共九人,按年龄长幼依次为:

行一:同居,万程长子,1609年9月18日–1648年8月24日,42岁;

行二:广居,万程次子,1610年l1月18日–1638年6月27日,29岁;

行三:九居,万钟长子,1622年9月22日–1644年10月22日,23岁;

行四:世居,万选长子,1625年11月3日–1689年6月28

日,65岁;

行五:艺居,万选次子,生卒年月不详。

行六:尔奎,万选三子,出嗣万谷,生卒年月不详:

行七:协居,万斛子,1634年2月11日–1699年10月28

日,66岁;

行八:实居,万钟次子,生卒年月不详;

行九:尔靖,万钟三子,生卒年月不详。

行八:生年上限为1634年2月11日后,生年下限呢?实

居为新城王士祯“内兄”,实居之妹则为另一重要线索。《资政大

夫刑部尚书阮亭王公暨配张宜人墓志铭》中云:“公元配夫子张氏,

邹平人,都察院左都御史谥忠定讳延登孙女,镇江府推官讳万钟

女,年十四归公……不幸先殁,年四十二……”从王士祯年谱中

查到张宜人卒于康熙十五年九月(1676年10月),渔洋山人该年

为43岁,即张宜人比士祯小一岁。王士祯生于1634年10月29

日,那么张宜人当生于1635年。

实居出生年月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在七兄协居与士祯之间,即1634年2月11日至1634年10月29日之间;第二种可能是比张宜人稍长几个月,比士祯稍小几个月(旧俗,“内兄”之称,以妻子的长幼称呼而称)。那么,实居生于1634年3月至1635年上半年之间。张万钟有原配、侧室五人,实居与张宜人出生时间相近,是可能的。粗略言之,实居生年为1634年,较近实际。

实居卒于何年?士祯著述甚丰,年谱又详,与内兄实居关系极密,唯有寻找这条线索。《分甘余话》中云:“康熙已丑,阴雨竞岁,屋漏床床,偶见曦景,则举酒相贺。十一月十八日夜,始得微雪,晓起即晴,著屐过石帆亭,忆萧亭方卧病山中,赋一诗寄怀云:‘愁霖昧昏旦,岁律俄已穷。今晨喜初霁,草木开春容。

一径人雪竹,半岭闻风松。纷吾怀故人,卧病西南峰。爱而不可见,侧身欲相从。绿萼破轻素,玉茗舒新红。何时散花室,敷坐谈真空。’”1709年12月18日闻内兄卧病,赋诗寄怀。是年,士祯与实居皆76岁。这是士祯著述文字中关于张实居的最后记载。

翌年,《渔洋山人自撰年谱》云:“是岁,忽婴疡症,辗转床褥,苦不可言。”病中,士祯审编终生著述,共92卷,名为《带经堂

集》。1711年6月26日病逝于新城家中。最后两年中,若实居病

逝,渔洋山人及长子启涑,定然知道,也大抵会有文字记载。启

涑与舅氏关系极密切,实居《赠清远甥》诗云:“见舅如母存,昔

人赋渭阳。嗟尔早失恃,与我情偏长。冬日期我暖,夏日期我凉,

时时忧我饥,为我谋稻粱。往来车马迹,生我蓬筚光。我岂能堪

此,泫然泪数行。”就我所涉王氏谱牒及著述,已丑年底,未见与

实居有关文字。据此推断,张实居卒年当在1711年6月士祯去世

以后。此时,族兄弟九人,仅他孤身一人,七兄早在10年以前去

世。晚景凄楚,疾病缠身,恐难久于人世。曾闻张氏后裔有人说,

萧亭先生活了80岁。此说,当比较接近实际,那么,张实居约生

千1634年.约卒于1713年。享年80岁。

如果张实居墓碑能找到,

可能查到确切生卒年月。50年

代,张萧亭先生之墓,至今许

多老人还曾回忆到扒开之时情

况。该墓在樊家村东不远处,

当地人称“张家坟”。这与张万钟族谱中所载,“葬于邑西南樊家庄东北里半许”相合。张实居家居今邹平镇内,祖居邹平县城西门里。过去有人说,张万钟、张实居是明集人。据查,张实居长孙遵焘徙居段家桥。张延登后裔遍布邹平附近各村及章丘、淄川、高青等地。

(2002年6月9日)

张实居隐居探秘

中国士大夫一般都走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仕途道路,建功立业,光宗耀祖,名垂青史,其价值取向以“道”为基本依据。因此,以道自任的精神普遍极为强烈。孔子提出,“士志于道”、“君子忧道不忧贫”、“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孟子将孔子的理想主义又向前发展了一步,明晰地提出:“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矣。

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所以,古代一般士大夫,奉“道”为圭臬,来决定进退两条人生轨迹。屈平赋离骚自沉汩罗,伯夷叔齐誓死不食周粟,范蠡助越王勾践灭吴王夫差后弃官经商,严子陵垂钓富春江,陶潜“不为五斗米折腰”,躬耕南山,都为士大夫竖起了退路的亮丽旗帜。

出身梁邹仕官望族的张实居,为何卜居长白山大谷中,终生不仕?据《梁邹西张氏族谱》,张氏家族仕官巅峰期为崇祯元年至十年。这以前,实居祖父延登虽然在天启年间升到太仆寺少卿、大理寺左少卿、太仆寺卿等职,但朝中魏忠贤等阉官执政,党派纷争,仕宦风波迭起,搞得乌烟瘴气,难以有更大作为。崇祯元年六月,张延登“以平寇功加兵部侍郎”。崇祯四年,升南京都察院左都御史。掌院二年,又升北京工部尚书,加一品俸,改北京总宪。因病归故里调养。任两京总宪,这是张延登仕途最为辉煌的时期,正是张万钟居家撰写《鸽经》的时期,张实居也正出生于该时期的崇祯七年。

崇祯十二年(1639年),清兵第一次侵犯邹平,张延登协同儿子万钟守卫县城,因防守严备,清兵未力攻而去。尔后,张延登再起为南京总宪。1641年,延登署司寇,遇上皇帝颁诏大赦,限定“六月通结”,因为已逾古稀之年,劳累过度,得怔忡病。北归之时,便道过故里,是年岁末病逝于邹平家中。从此,伴随着内忧外患摇摇欲坠的明王朝政权,张氏家族也开始走下坡路。1642年冬,清兵第二次入侵邹平,张万钟借兵辽东邱磊,出谋划策,主持守城,军民艰苦拼搏,终于击溃清兵。两次清兵入鲁,唯独邹平保全,一度震惊齐鲁大地,声誉大震,成为抗清壮举。1644年4月,明朝灭亡,张万钟举家南下,投靠早已在南京的寡嫂于氏(万程妻)。凭藉张氏家族显赫地位和两次守卫邹平的抗清声誉,南明政权授任张万钟为镇江府江防同知兼推官。在此期间,张万钟做了一件被人们交口称誉的大事:庐州府守将费得功乘乱率军抢占扬州,扰及镇江,并使刚刚建立的南明政权受到威胁,危急之时,“万钟携二仆往,一语平之。”《张扣之诔》中颂扬此事说:“维彼南徐,势方抢攘……君以二仆,轻舫独往,羽扇一挥,投鍪释仗,润人乃欢,角崩头抢。”实居后来也写诗道:“先君一语全京口,共道胜于十万师。”然而,这年的酷暑炎夏,张万钟全力巡守江防,操劳过度,突然于10月5日病逝。张万钟生于万历二十八年六月初六日,即1600年7月r5日;卒于崇祯十七年九月初五日,即1644年10月5日,享年仅46岁。

张万钟突然病逝,给全家带来一场毁灭性打击。长子九居,既伤国变,又痛父殁,“哀号绝粒,阅十八日,竞没于苫块之上”,年仅23岁。这时只剩下1l岁的次子实居和三子尔靖(原名完居)。

明朝覆灭及父殁兄亡的悲惨情景,在张实居少年时代的心灵上留下了永不可弥合的伤痕。这次打击沉重而切肤,应是张实居终生退隐的最初思想基因。

《梁邹西张氏族谱》介绍张实居写道:“中年遭时不遇,家以中落。”从此隐居长白山。由此可知,张实居隐居的直接原因是张氏家族“遭时不遇”,竞至“家以中落”。张实居二伯父万选诰授奉直大夫后,“以母杨太宜人年高请终养归,居乡好排难周济,不幸季弟幼量公以枉罹法,破产营救,积劳而殁。”很显然,张氏家族的败落缘于延登第五子万斛(字幼量)“以枉罹法”。张万选卒于1662年9月28日,享年68岁。

据族谱文载,幼量“性情淡远,胸襟洒落,善书法,别业在美井庄,号药圃,自署其门日:桃花源里人家。诵读其中,琴樽盛友,徜徉自适。”不料,祸从天降:“家人徐升龙,充巡抚署中书吏,后为公仆殴毙,事连公,有司文致其罪,陷文网十年乃脱。”据张氏后裔口耳相传,事情大致如此:张氏门前有“父子褒封”牌坊,大小官员至此一律下马。原家人徐升龙,后充任山东巡抚署中书吏,一次送公文(一说圣旨)来邹平,不知是事情紧急还是狐假虎威的心理作怪,至牌坊前竟不下马,张氏家仆气急,向前拦阻,一顿殴打,竟至毙亡。事后从徐升龙衣中,捡翻出公文(或圣旨),方知闯下大祸。此时万斛主家,被官府罗织罪名,逮捕入狱,抄没家产。此案带有文字狱色彩,牵连甚广。事件当发生在1656年至1658年之间。万斛此时年在46岁至48岁之间。

事发突然,张氏家族的子孙纷纷逃往各地。这是对张氏家族一次致命性的打击。日后萧亭《示晖儿》诗回忆道:“旧日琴书归市肆,先人宅第人豪家。”很显然,以抗清壮举饮誉海内的张万钟后代张实居,恐怕也难以逃脱干系。二伯父万选“破产营救,积劳而殁”;叔父万斛出狱后,不久也就去世了。万斛卒于1668年11月10日。张氏家族这场灾难,前后十年,正是张实居25岁至35岁攻读仕进的黄金时期。张实居前后目睹了改朝换代国破家亡和张氏家族破产败落的全过程,建功立业的仕进理想彻底灭了。清朝残酷的文字狱业已开始,父亲万钟抗清之显赫声望,他不得不考虑

自己前面的人生道路呈现着波谲云诡的凶险,只有退隐方能保全

无虞。

《萧亭诗选》卷一《南山歌》二首,为实居早年作品,透示

了他仕进的心迹:“我为悲歌牛声哀,尔牛知我王佐才”、“尔牛食

草宜努力,明朝骑尔相齐国。”《君子行》一诗却写道:“小人不可

交,交亦勿轻绝,交之祸机伏,绝之祸焰烈。”“所以古达人,广

道以自全,世路何纷纷,浮云过青天。”在严酷的现实面前,只有

远离红尘,退隐山林为上上策。《采芝篇》序云:“辛酉秋,余初

来山中……”康熙二十年(1681年),张实居48岁,便毅然走进

了葛洪《抱朴子》誉称为“泰山副岳”的长白山,躬耕山田,弹

琴赋诗,啸傲风月。比实居稍长的七兄协居,万斛之子,两人境

遇相同,灵犀相通,往来甚密。协居隐居于兹山麓,隔黛溪河相

望,实居隐居摩诃顶北大谷中。《萧亭诗选》中八首诗是写给七兄

的,“离群今已久,独结白鸥盟”、“十年君作于兹主,我亦摩诃占

一丘,相隔鸡飞来往地,真成二老擅风流。”

张实居遭时不遇,而成就了泰山副岳气象万千壮丽多姿的山

水画卷;其父张万钟在张氏家族的鼎盛期,成就了世界第一部《鸽

经》。父子二人的著作皆为邹平历史文化艺术的瑰宝。建构邹平新

文化的今日,亟需挖掘研究张万钟父子二人著作的优秀遗产,继

承之,发扬之,广大之!

(2002年7月31日)

摘自《解读邹平丛稿》2005年7月版

柳庵(峪胜庵)

柳庵,又名峪胜庵,是醴泉寺的辖寺,位于长白山摩诃峰北大谷深处,杏林村之南山峪中。传说峪胜庵F}1明代僧人圆湖创建,后因此庵两侧生长有古柳数棵,故改称柳庵。柳庵东距西董镇驻地15里,北距邹平县城30里,是邹平县长白山极具潜力的旅游胜地。

从杏林村南沿山坡南去,经杏林水库大坝西行越过拱桥向南峪行进200米,即至柳庵。

柳庵处于峪两马峪顶东坡,门东向,前门是庵子河,汇集摩诃峰北麓诸水,自南向北流淌,成为黛溪河两大发源地之一。

据遗址残存碑文记载,此庵始建于明代,创建人是明代僧人圆湖,建庙时曾得到明代著名官家工部尚书张延登的支持。此庵整个院落分两院、中院、东院和下院。依山随坡就势、高低不等,加上东北角的庵楼,总面积三亩余,计房舍三四十间,西院是僧人生活之地,中院、东院是佛殿,此殿供奉着千眼佛像,下院是尼姑居所。正殿大门之上镶嵌长方形青石一方,上刻“峪胜庵”三字。据碑文记载,出自明末邹平显宦工部尚书张延登之手。民国期间寺庵败落后,至今下落不明,有人说被章丘人偷偷取走,有人说是被庵内年长的尼姑偷偷埋掉。

此庵始建,传说圆湖与弟子来到此地,见庵河东西边都比较平坦,均可建庵,两人犹豫不定。于是他们去找一位风水先生请教,邡位先生到实地号察半天,临走对圆湖说:  “庵立于东边则兴得慢,败得慢,若立于西侧则兴得快,败得也快。”圆湖师徒俩一商量,以为败于何时那是后人的事,庵先兴建起来再说,于是将庵立于西侧。由于此山峪风景幽静、怪石嶙峋、胜景颇丰,深得明代工部尚书张延登赞赏,并起名谓之峪胜庵,且题了匾牌。寺庵建成后,确实香火很快兴旰,香客如织,历时数百年,至民国期间渐渐败落。

还有一种说法,是某年长白山下了场暴雨,湍急的山水,在柳庵南侧山坡上冲开了一条小峪,破坏了柳庵的风水,故而败落。

由于柳庵地处于深山大谷,环境优美,接境醴泉寺,过去人们大多数先游醴泉寺,后翻山再游柳庵,或从柳庵游玩后翻两山至醴泉寺。两寺之间相距不足六里,故历史上曾吸引无数达官明士前来游览、赋诗、寄宿或隐居。

据传明末周村太和庄,明大学十礼部尚书刘鸿训之子刘孔和之妻,曾带使女隐居于柳庵,以避问世间乱事。明朝、清代不少著名官宦、义人也到此游览,如明工部尚书张延登、清代著名文人王渔洋、张实居、徐东痴、顾炎武等多次到庵内赋诗、游玩,如王渔洋曾多次到庵内游玩、留宿,所做有关柳庵诗有一卜多首,如《葛家洞》诗:长啸发孤烟,一声高柳蝉。

山风吹继续,水石含潺湲。

鱼鸟真壕濮,云林示市厘。

都兰碧溪侧,随意煮清泉。

又《往柳庵路中》诗:

遥望千峰合,依然一涧通。

修林皆窈窕,环渚亦玲珑。

山鸟名难识,哀泉听不穷。

岂知精舍近,犹隔虎溪东。

一次,清代王渔洋同徐东痴留宿柳庵,早晨起床,在溪边饮早茶,遂作《柳庵晓起同徐东痴饮溪中》诗:

清梦失山晓,启窝朝日东。

诸峰乱苍翠,岩壑光朦胧。

振衣出危桥,唏发临清淙。

旭光射迥泉,漾若盘螺空。

曲岸荫乔木,悬磴披幽从。

淡淡流白云,习习来谷风。

俯玩羽觞流,石罅参差逢。

李鲔映沙石,悠然明镜中。

遐思永和游,毋乃古今同。

王渔洋在柳庵游玩所写诗可达10余首。土渔洋是清代康熙年间高官,从他撰写的有关柳庵的这些诗篇,充分说明他对这里情有独钟,流连忘返。明末清初,邹平山水诗人张实居,也作诗柳庵,如《柳庵石桥东望》《和阮亭柳庵晚眺》、《柳庵归路》等,清代桓台名士徐东痴、清代著名文人顾炎武、王衍霖等都作诗柳庵,留下了赞赏柳庵的优美诗句。柳庵自明代创建,至清代达到鼎盛,败落于民国初期,期间军阀混战、波及乡村,盗匪横行,民不聊生,山中寺院就成了短兵相争、藏污纳垢之地。1928年,一股土匪30多人在匪首鹿林浩、鹿林泉的带领下,从醴泉寺窜到柳庵,张贴告示、敛钱纳物,不拿者便窜至村内抢劫。柳庵自此败落,后此庵仅有一个僧人和一个尼姑居住,其他僧人和尼姑皆无踪影。

1933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日军大举侵华,驻邹平、长山、周村日本鬼子经常到山区扫荡,柳庵被日军烧毁,居住着的僧人逃走,尼姑还俗。

如今柳庵已无完整的房屋,但在杏林村民的保护下,遗址墙基仍保持着原始的自然状态。六七块古碑或立或卧基本保存完好。有极大的旅游开发价值。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柳庵会重新恢复原貌,展现在世人面前,为长白山的旅游业增添异彩。

摘自《西董历史文化概览》,中国文化出版社出版,2010年9月印刷。

张实居与长白山

张实居,字宾公,号萧亭,邹平人,约出生于明末崇祯七年(1634),约卒于康熙五十二年(1713),享年80岁,清代隐逸派山水诗人,有《萧亭诗选》传世。张实居出身于一个官宦世家,祖父张延登,明万历二十年进士,官至南京都察院左都御史、工部尚书、北京总宪等职,父亲张万钟曾任镇江府推官,妹夫王士祯(王渔洋)为清初刑部尚书、文坛一代宗师。

虽然家族显赫,个人才识超群,但因家道中落,备受磨难,致使张实居一生隐居不仕,寄情山水,笑傲吟咏,过着一种“悠然意自得,于世我何求”的生活。因在山麓采集到鲜有的灵芝,故命寒庐为“采芝山堂”,自号“萧亭先生”。

张实居曾有出仕立业的渴望,隐居实际是一种无奈的选择。在《南山歌二首》里他曾写到:“我为悲歌牛声哀,尔牛知我王佐才”“尔牛食草当努力,明朝骑尔相齐国”。在闲云野鹤般的隐居生活背后,张实居的心态偶尔也是矛盾的。他有一个同学叫马光,是清初史学家马辅的叔伯兄弟,兄弟两人同榜考中进士,张实居对此颇有羡慕之情。他寄给马光的一首诗里就写道:“羡君富阡陌,大厦广榱题。昔为同学友,一朝隔云泥。”在《答赵山人》中,还流露出“不独旁人笑,我心实自疑”的思想。既然自己不能选择社会,只好让自己适应内心。长白山千变万幻的奇妙景色,给了他创作的灵感。他每天携酒出游,临风把盏,情感所至,信手挥洒,高声吟诵,空谷传响。

张实居是一位创作丰富、题材广泛的诗人,除了歌咏长白山风光和隐居生活的,还有许多述怀诗、田园诗、惜农诗、咏古诗、题画诗、赠答诗等,约有1000多首。在世之时,他的诗就深受时人推崇。王渔洋与张实居过往甚密,经常赠答唱和,切磋诗艺。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张实居尚健在,王渔洋选编其诗作500多首,集为《萧亭诗集》六卷,桓台县令孙元衡捐俸刻印。后来,郎廷怀、刘大勤将他的《答诗问》与王渔洋、张笃庆的诗合编为《诗友传诗录》《续录》二书,收入《四库全书》之中。

王渔洋与长白山

王渔洋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学问家,名士稹,今桓台县新城人。王渔洋25岁仕宦外任,71岁告老还乡,一生近50年一直在全国宦游。但是,他却视邹平如桑梓,对泰山副岳长白山更是情有独钟。在这里,他结下了深厚的亲情、友情和山水之情。

邹平与王渔洋的老家新城地脉相连,文脉相通,两地交往频繁。在邹平,有王渔洋的外祖父家(邹平城西孙氏)、岳父家(邹平城里张氏)、女儿家(长山东关王氏),他和邹平有着三世亲缘。王渔洋的母亲孙夫人是邹平乡官孙栻的女儿,家在长白山鲁泉附近。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清兵大举南侵山东,王渔洋始8岁。为躲避战乱,全家到鲁泉村的外祖父家避难。鲁泉村有邹平乡绅成嘉运的别墅,孙栻曾携其外孙王士祯过访,成嘉运对还处幼年的王士祯,大加赏识,称其“非本朝人也。”

新城王氏家族与邹平张氏家族是世交。张延登官至明工部尚书,后以左督御史两掌南京都察院,与王渔洋的祖父王象晋、伯祖父王象乾同朝为官,两家私交甚好。同时,张延登的三子张万钟,与王象晋的四子王与敕,结为至交,此后,又成为儿女亲家。先是王渔洋的大哥王士禄娶了张万钟的大女儿。

顺治七年(1650年),王渔洋在济南童子试夺魁之后回家完婚,又娶了张万钟的女儿,两家可谓亲上加亲。顺治十二年(1655),22岁的王渔洋进京参加会试,进士及第,荣登会试第57名。会试之后,回归故里,王渔洋与同县的徐夜等志同道合之人结伴同游长白山,结集《长白游诗》,这是他走上诗歌创作道路的开端。同时,他还撰写了《长白山录》和补录一卷,记述了长白山的地理风貌、历史古迹和相关传说。南宋丁黼曾作《池州范公祠记》,附会说范仲淹少年读书的地点在安徽青阳县长山。为还原本真,以正视听,王渔洋专门在补录卷中予以论证和纠误,明确了范仲淹故里在长山的事实。至今,《长白山录》仍是山东长白山唯一的历史文化专著,是研究长白山历史文化的重要资料。

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王渔洋因卷入一场极其敏感的政治党争,被罢职辞京,回到老家新城。73岁的王渔洋遂来到长白山北侧的于兹山,王家祖上在这里建有别墅,王渔洋为别墅取名为“夫于草堂”。在这里,王渔洋清心寡欲,悠然自得,登峰观瀑,临池戏鱼,回望溪河碧带,品味田园情趣。在此期间,他写成了《古夫于亭诗稿》《古夫于亭杂录》《夫于草堂集》《香祖笔记》等著作。

在长白山隐居期间,王渔洋还与邹平的张实居、刘大勤,淄川的张笃庆、新城的何世琪等人,建立“五老会”,共同进行“诗韵说”的研究,并将研究成果汇编成《诗问》(亦称《师友诗传录》)四卷、《诗问续》三卷。此外,他的笔记著作《池北偶谈》《居易录》《分甘余话》等,也有很多素材取自长白山一带。此外,王渔洋还为《长山县志》撰写《钞订邑乘续略序》,并为明清时期多位邹平籍名人撰写传记、墓志、墓表,这为后人研究长白山的历史文化留下了弥足珍贵的资料。

摘自《邹平区域文化通览》,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2011年12月印刷。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