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移动文物普查是充分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重要举措,有利于进一步拓展文物资源,促进文化产品开发,不断提升、丰富公共文化服务内容,使文化发展成果惠及广大民众。作为国有文物重点收藏单位的国有文博单位,要高度重视,深刻认识普查工作的重要意义和紧迫性,充分发挥普查生力军作用,做到目标明确、责任到位、措施具体,形成“组织健全、制度完善、有机联动、高效开展”普查工作机制,高标准、高质量完成普查工作。
建章立制 确保普查工作有序开展
第一次国有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面临普查范围广、时间跨度大、普查任务新、标准把握难度大等诸多因素,应积极探索以制度规范普查工作,摸索制定保障工作有落实、有实效的方式方法,使普查工作趋于制度化、规范化。明晰权责,各司其职,完善普查工作管理,增强大局、全局意识,形成合力,实现普查单位内各部门间有效联动,规范、有序推进普查工作。例如:建立领导小组定期会议制度,有利于加强内部沟通与协调,研究解决普查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普查工作定期报告制度,有利于及时掌握普查工作开展情况;明确单位普查机构、后勤保障、宣传工作及普查具体岗位职责分工,有利于加强普查工作管理,提高普查工作效率。
科学筹划 确保普查工作稳步推进
普查工作要牢固树立“一盘棋”的思想,工作筹划注重在系统性、针对性、创造性上下工夫。国有文博单位文物藏量大、种类多、保存情况复杂,因此要紧密结合馆藏实际和普查工作要求,依据各阶段普查工作特点,明确普查工作目标和重点,制定详细普查工作计划,进行目标分解,建立普查工作目标责任制,并纳入年度考核范畴,采取实地查看、定期考核等方式,加强对普查工作的协调、指导和督查。相对大量的馆藏,普查工作具有时间紧、任务重的特点,突出抓好文物普查安全工作,严格普查操作规程,加强数据信息、照片管理,落实普查安全责任制,做到普查工作有计划、有目标、有措施、有预案。通过科学筹划,使普查工作既突出重点,又体现统筹兼顾;既大胆创新、抓紧快干,又遵循规律、稳步推进。
积极探索 确保普查工作创造性开展
第一次国有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是开创性的,没有现成经验可循。普查中要不断强化学习,吃准吃透普查标准规范和文件通知精神,注重业务能力的提高。积极主动地加强对普查问题的搜集整理,避免像机器一样简单、机械地重复工作,认真查找出影响和制约普查工作开展的矛盾和问题,挖掘提炼出多条供决策参考的意见和建议,探寻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途径和新办法。只有按计划、勤思考、重总结地开展普查工作,才能充分发挥经验优势、发现和解决以往存在的问题,实践解决问题的新办法和新途径,不断健全和完善普查工作机制,科学、高质量地开展普查工作。
优势互补 确保普查工作高效开展
可移动文物普查收藏单位类型多样,都有各自的特点和优势,同时所面临的问题也是千差万别,因此普查中要牢固树立“走出去、请进来”的工作思路,坚持“优势互补、合作共赢、携手共进”的原则,加强与各普查单位间的联系与沟通,建立定期或不定期开展经验交流机制,并通过电话、QQ群、E-mail等途径,随时保持沟通交流,互通有无,相互协作,形成合力,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拓展文物普查的广度和深度,扩大文物普查影响范围,获取更加丰富的工作成果。并以普查工作为切入点,不断加强多层次、全方位的合作与交流,建立健全普查协同创新工作机制,开创优势互补、协同开展的普查工作新局面,形成联动式普查开展的有力格局。
强化指导 为本地区普查提供
强有力技术支持
国有文博单位以雄厚的专业技术和资源优势为普查工作提供技术支持,是其义不容辞的责任。第一次国有可移动文物普查对于文博系统外的单位来说是陌生的、全新的一项工作,对于相关普查标准规范、技术要求的理解和把握是个重点难点问题。文博系统有一定的工作基础和普查经验,要充分发挥技术优势,积极主动地通过举办讲座、现场答疑释惑等方式,进行面对面的传授,手把手的指导,不断提高国有非文博单位普查人员的能力素质,积极推动文化遗产知识传播,促进文物保护意识的提高。组成专家组或智囊团,通过专家论证会、研讨会、交流会等形式,结合本地工作实际,补充完善普查相关标准规范,明确普查工作流程,使之更接“地气”。
作者:郭峰 摘自《中国文物报》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