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度归档: 2015年11月

辽西山地汉墓

秦汉长城以南的老哈河上游和大小凌河流域,大致属于秦汉右北平和辽西郡地。这一地区发现过秦军遗留的三晋铜戈和秦代陶量、铁权,西汉遗存也比较密集。两汉之际汉朝郡县向南收缩,大凌河以北的汉城基本弃守,至东汉中晚期出现乌桓、鲜卑与汉民族杂处的局面。辽西山地汉墓集中分布在以朝阳市为中心的大凌河上游地区,绝大多数为西汉墓,以朝阳袁台子墓地发表的49座墓最丰富,朝阳县腰而营子、喀左县三台子、凌源县安杖子、建平县二十家子等地也有汉墓发现。

何尊

> 何尊是西周初年重要青铜器,出土于陕西省宝鸡市金台区贾村。通高39、口径28.6、重14.6公斤。口圆而足椭方,扉棱透雕,突出。口下以四扉棱为中心,饰四组蕉叶形兽面纹,其下为蛇纹。腹部饰卷角兽面纹,角尖翘出器表。圈足亦饰兽面纹。器内底有铭文12行119字,又重文3。

何尊原为当地陈氏在断崖取土时发现,后在1965年售与废品收购站之后被宝鸡博物馆工作人员捡出。资料于1966年《文物》杂志发表,1977年对其进行清锈处理时发现其器底内有铭文,引起了学术界的高度重视。唐兰、张政烺

汉代陶文及砖瓦文字

汉代陶文数量较大,种类较多,在各地的汉代建筑及其墓葬等处均有发现。主要类型有瓦当、文字砖、陶器书铭、刑徒砖铭、砖志等。
瓦当出现时间较早,西周时期就已经出土,西汉时期开始在瓦当上大量出现丰富多样的文字。目前所见的汉代瓦当标本,主要出土于陕西关中地区。此外在河南、山东、山西、内蒙古、甘肃、青海、河北、辽宁、江苏、江西、福建、广东等地,也都有过汉代瓦当的出土发现。
汉代瓦当

西周甲骨

> 西周甲骨指年代为西周时期的占卜甲骨。


西周甲骨发现始于1952年(一说以1951年陕西彬县出土卜骨为西周甲骨发现开始),迄今已经公布401片,其中卜骨12片,卜甲389片。先后发现甲骨的地点有洛阳东关泰山庙、山西洪洞赵坊堆、北京昌平白浮、房山镇江营、琉璃河、河北邢台南小汪、陕西丰镐张家坡、岐山凤雏、齐家村、强家村、礼村、周公庙、湖北襄樊檀溪村等地。这些发现中又以陕西岐山周原甲骨最为重要。


建国之前,学术界将甲骨研究的主要精力集中于安阳殷墟甲骨

吉林敦化永胜金代一号建筑基址

永胜遗址位于吉林省敦化市江南镇永胜村北约1公里的牡丹江东岸台地上,海拔高度约600米。地势平坦开阔,牡丹江由南向北从遗址西面流过。
该遗址发现于1974年,之后进行了多次的地面调查。该遗址范围较大,南北1000米、东西700余米。遗址内史料记载有五座大型建筑基址(但因水田建设等多已不存),地面有大量砖瓦残件遗留。一号基址位于遗址中部,坐落于一处高于地表的土台上。东西长30、南北宽20米,周围有残破的板瓦、筒瓦、瓦

汉代玺印

汉代官私印章存世数量较大。西汉早期,官印与秦代有相似之处,很多仍存田字格。大约在惠帝后逐渐定型,呈现出素面无格,无边框,仅用篆书阴刻,字体匀称方正的特征。形制以正方形为主,边长在2~3厘米之间,即所谓“方寸之印”。汉代也发现相当数量的“半通印”,大小为正方形的一半。以印文看,半通印除地方低级吏员的职名之外,多为官府机构名称,如“器府”、“马府”、“仓印”、“库印”、“少内”、“保虎圈”等。
文献中曾记载汉代将官印

鲜簋

> 鲜簋,西周时期青铜器。该器最早由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巴纳(Noel Barnard)和张光裕先生收录于《中日欧美澳纽所见所拓所摹金文汇编》一书,编号第156。后经李学勤先生刊释后引起学者注意。

簋高14厘米,无盖,双耳,卷唇。腹饰两两相背的顾首连体龙纹,头前各有一倒立的吐舌卷尾龙纹,中央有扉棱和突起

陶寺朱书文字扁壶

朱书文字扁壶出土于陶寺遗址。陶寺遗址位于山西省临汾市襄汾县境内,是一处大型史前聚落遗址,面积约为4平方公里。陶寺遗址年代为距今4600-4000年左右。1978年开始,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和山西省临汾地区文化局、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多次对其展开联合考古发掘,取得了丰硕成果。先后发现了居址、墓葬、城址等遗迹,以及大量的文化遗物,目前对于陶寺文化的分期主要分为早、中、晚三期。
朱书文字扁壶出土于陶寺遗址灰坑H340

邯郸大北城

邯郸大北城位于河北省邯郸市区的西半部和西南部。原为战国时期赵国的都城。大北城为郭城,其西南的三座品字形小城为宫城。史料记载,宫城在秦汉之际被毁,秦汉时期的遗址在大北城内。
1970~1972年,对大北城进行了钻探,城墙呈不规则长方形,南北最长4880米,东西最宽3240米。四面城墙分别为:东4800米,西5604米、南3090米、北1820米,周长15314米,面积1382.9万平方米。城内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而且高差较大。西北部分地上